汪波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初级中学 620860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我们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上,更加体现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
引言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中提倡的重要核心理念,其对于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的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的提升。不过就当前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并没有达成这一要求,很多教师都是应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进而使得课堂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为有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时刻保持先进性,依旧采用滞后的教学模式,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有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感受、认识能力、学习基础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而太过于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造成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局面,从而无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二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方式的应用,导致教学的技术水平较低,如此的教学模式跟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
(二)语文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不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尽自己最基本的义务,对学生进行常规教学,但课堂教学中不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的掌握情况,可能造成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和学生不进行沟通交流,会造成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较为压抑,缺乏轻松的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形成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无法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和谐、轻松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并且还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着手,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而在实际教学中,则是需要合理的进行引导,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改善枯燥的教学现状,同时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达成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好的开展各种学习,思维也能够挣脱环境的束缚。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疑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毕竟提出一个新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然而,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他们在学习中已经习惯了听从教师的安排。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声,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信息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比较特殊的,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慢慢喜欢学习语文这门学科,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我们有许多的电子产品教学工具,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学工具,帮助初中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形成信息化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结束语
总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肩负起责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对于语文教学应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相信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努力,一定会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振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32-34.
[2]李秀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43.
[3]甘友芳.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