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8期   作者:罗兰秀
[导读] 国学教育属于比较深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习国学文化需要具备深厚的语文
        罗兰秀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粮市镇中学  421692

        摘要:国学教育属于比较深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习国学文化需要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还有文化素养。传统语文教学很少会涉及到国学文化,即便是有也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但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必须要体现出国学元素和国学思想,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因此,将更多的国学文化渗透进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便成为老师们必须完成的教学指标和任务。基于此,本文将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国学文化;核心素养;有效整合
        引言:实现事物间有效整合的前提,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遵循事物联系的客观规律,掌握联系事物的基本方法。就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来说,它们之间的融合点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把国学教育看成是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也可以把语文看成是学习国学的基础,但无论如何去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都是绕不开的重要契合点。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与塑造
        品德修养是一种道德素养,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是它的表现形式之一,很多人把品德修养看成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静如禅坐、观而不语看成一种品德修养;也可以将文明礼貌、谈吐优雅看成是一种品德修养;还可以将利人利己,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看成是一种平的修养。总之,品德修养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和发挥的内化动力,也可以看成是行为的动机和满足、丰富内在需求的动力,对帮助完善自我人格品质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推动作用。
        品德修养是我国传统文化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在七年级课文《论语》十则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汲取他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人所表现出的不好的地方引以为戒,并时常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表现,也是谦虚好学精神的体现。《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答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姑且不谈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但从字面意思看,子贡已经告诉我们如何能向孔子一样得到大量的学问,这也给当代语文教学提供了参考,“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可见,国学元素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也为当代语文老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二)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随着国学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渗透,人们已经意识到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内涵、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明确且精辟的论述,它强调修炼人内在的修为和素养,突出了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联系,完善且成熟的人格品质与意志品质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些恰恰是当今中国人共同缺少的意识。
        国家、社会、个人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个人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需要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和教育积极的引导与培养,而国学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和展示平台就是课堂教学。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国学教育与初中语文的有效整合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国学元素注入初中语文课本教材是课程改革持续实施和不断深入的表现,通过挖掘和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学经典和文化元素都被包含在内,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懂得借助某些关键点,将国学文化的闪光点无限放大,着手于课本,引领学生去探索国学文化的深刻内涵,明晰古人伟大的思想和高超的智慧,开辟国学教育的新路径。
        比如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们要站在古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孔子写这句话的含义,而不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判它。“学而时习之”的“习”真的是温习、复习吗?有人会对“复习”感兴趣吗?显然不是,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对如何去赚取更多钱更感兴趣,而“赚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探索、拼搏进取的表现,如果能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财富,相信学生们一定会非常乐于去学习的。可我们在教学时,却把“习”当做复习和温习去理解,这就等于告诉学生,即便获得了知识还是不能兑换成财富,还要去一遍一遍地去复习,而至于什么时候能获得财富,获得多少财富是不确定的。其实,“学而时习之”中的“习”是实践的意思,就是说,学习之后马上去实践才是件快乐的事,设想一下,当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后,立刻就能通过实践来换取回报,那学生还会觉得学习是件枯燥、无意义的事情吗?
        国学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除了要抓住传统文化这一关键要素外,还要求教育者协调好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可拓展性,从教材入手扩大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延伸。
        结束语:
        国学教育对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将它融入语文课本中进行教学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这要求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度、适量、适宜地去挖掘和扩展国学元素,不但要将课本中涉及到的国学思想充分体现出来,还要能做到因材施教。国学文化不仅实现了学生健康且全面的发展,也为初中语文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龚珊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32.
[2]付先荣.谈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9(08):118-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