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之责任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8期   作者: 魏莉
[导读] 2018年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野歌》,在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
        魏莉
        广东省开平市开平第一中学,  529300
        内容摘要:2018年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野歌》,在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学习。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在对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阅读兴趣,利用语文课堂结合教材对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了小探究。
        关键词:语文   传统文化   责任意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辉煌而灿烂,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卷帙浩繁的典籍进入了高中语文的课本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高中语文课本相当大一部分古诗文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目标提供了基础。
        那么如何在古诗文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培养起责任意识,进行了小探究,这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 挖掘课本中的名人效应。
        课本是教学育人的基本依托。我们的古代诗歌、散文等作品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好的典范作用。进入我们教材的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所以立足课本教材,利用好课本,挖掘其中的价值意义,是我们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意识的源头。
        课本中有很多积极正面的例子,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面对秦晋两大强国围攻郑国,烛之武只一句“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看似牢骚的话语中包含着他多少怀才不遇的愤怨。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小的养马官,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抛下了所有的不快,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这义勇不正是他责任意识的体现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这和我们选修部分《先秦诸子选读》中提到的孔子周游时遇到的长沮和桀溺,他们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于是“耰而不辍”形成鲜明对比。烛之武的这种情怀应该是儒家强调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乱世的责任。在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下即使自己暂时不如意,但是面对国家大事也能够不推卸责任,运用智慧化解危机,足见其有义有勇有智谋,其身上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教育教学除了站在课堂利用好课本,也同样需要我们丰富学生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在课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寻找与之相关的的课外阅读读本,把课外阅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建立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这种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学生成长。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特别突出,在我们的课本中入选了很多怀古伤今的作品。如《阿房宫赋》《六国论》《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大量这样的文章,教师在立足讲好课本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并推荐相关的书籍避免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随意性无目的性。如讲授《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项羽的性格方面已经显现了一部分,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寻找关注有关项羽最后结局的诗、文。继续去阅读如《史记项羽本纪》部分,看看司马迁如何去写、后人又是如何去评价项羽,思考为什么项羽这么大的优势却被刘邦得了天下。

利用好教材中的例子、名人效应,利用好他们对项羽的崇拜意识去挖掘,特别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到死都一直在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继续去探究:为什么临死还没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大好的局面?就这一句话反应到的就是一种责任意识的缺乏。到死还没去学会反省自己到底怎么失败,反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责怪上天,多么悲剧又多么滑稽!
        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充实、对比。教师再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来深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意识,从而完善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课堂内、外的活动,在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树立责任意识。
        首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品牌栏目。近几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成语大会》《经典永流传》等与中华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已经逐步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热播的节目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研究中华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去关注责任意识。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六场选手陈更答错题之后王立群老师点评“一枝一叶总关情”,视频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声、色、音多种效果的运用,让学生感受郑燮丰富的人物性格,去感受“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的责任意识,去充分体验郑板桥对百姓疾苦关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枝一叶总关情”也进入了我们国家主席的经典语录中,这正是传统文化责任担当意识的传承。从文人到伟人,都在为我们树立一个榜样,时刻激励我们的中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培养责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引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其次,也可以开展不定期的小型辩论活动。高中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多次应用。所以,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看一些大型的辩论赛,然后从一些传统的篇目上找一些与责任意识有关的话题让他们辩论。比如热播剧《琅琊榜》中化名为苏哲的林殊,为什么可以为了洗清赤焰军身上背负的“叛逆”的罪名,自己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为什么满朝文武到最后都站在了他身后支持他?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艺术,可是传达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意识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用男主角的话来说“要清清白白做人,担负起该担负起的责任。”
        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些艺术品又何尝不是浓缩的真实世界。魏征何以敢于直谏写出《谏太宗十思疏》?苏洵何以写出痛彻心扉的《六国论》?百年之前又何以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冲破重重阻挠与困难回国的钱学森,历经千辛万苦构建的珠港澳大桥,这些不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又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全部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目前,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渗透与研究。因此,教师完全能够以教材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小”见“大”,在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责任重大。只有做到这些,学生才能真正读懂高考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为什么在“云海相望寄此身”,时有“那因远适更沾巾”的旷达。《英雄赵一曼》中赵一曼在对孩子的不舍中坚定赴死的决心,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事情已经超越生死,那就是——责任!只有读懂了这些,我们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真正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孙魁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多元化意识[J]. .课外语文:下,2017(8).
        [2]何跃.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的培养中学语文2012(24)
        [3]陈水利《以传统礼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