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仰超
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221000
摘要:在高中学习的各个阶段,新课标不断地深入发展,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在课堂上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班级内的学生,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智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引言
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间思维的对话,这一教学环节的宗旨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能够实现学生于数学课堂内容的深入对话,又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全面地认识到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所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地探索课堂提问教学的策略,进而为学生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难易适度无疑也是保证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原则,问题太简单的话意义不大,对于初次接触新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亦不足取,所谓难度适中,就是说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兼顾准入性和挑战性,使多数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答案,利于其掌握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比如,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班内的学生带入题目中,向学生提出以下例题:“上次运动会中,咱们班的张强和李明各获得了百米跑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现在让他们两个单独比赛一场,假如李明获胜的概率是30%,两个人同时到达终点的概率是10%,那么张强不输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听到题目就觉得很有趣,联系实际可知比赛结果共输、赢、平局三种情况,张强不输的情况即张强赢或平局,分析已知条件可知张强赢的概率为1-30%-10%=60%,所以张强不输的概率就是60%+10%=70%。学生通过将生活问题简化成数学知识并列出式子,可以掌握解题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养成从数学变式中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二、指向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有效的提问必然指向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有些教师不善于或不重视对问题的针对性和效果达成进行具体细致的考虑,这样的提问往往成为“悬案”,问题是“放”出去了,却几乎没有收到效果。出现这一误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没有精心准备,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试想,教师自己都没切实弄明白问题的明确指向,又何谈达致有效,对此我们应给予特别重视。例如,在讲授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与两点间弧的距离的区别是?”该问题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与两点间弧的距离而设计,指向性就很清晰。再如,在学习“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时,当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及其推导过程后,提出问题:“当直线l的倾斜角分别为0°和90°时,其方程各是什么?”这一问题就是明确指向于点斜式方程的两种特殊形式,在学生掌握一般形式后,由其自主思考而得到特殊形式的结论,该问题的指向性也就显得更加明显和富有意义,从而也就易于达成预期的提问效果。
三、问题设计与课程知识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能够明确每节课的难点和重点。高中数学教师要对新课标规定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明晰,对于教学的重点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体现。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且掌握数学知识,要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重点的教学内容、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进行理解和记忆。高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数学教学重点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作为教育教学的创新之处。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围绕课本教材的重点来设计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高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能够形成一定的认知规律,从而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求过点A且在两坐标中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的运算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陷入误区,截距为0的情况常常会被忽视,这就会导致学生求解不全的情况出现。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结束语
提问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具有激发、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等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难度;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突出问题的目的性;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作答热情;选择恰当提问时机,依次清晰表述问题,通过有效提问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倪生.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126.
[2]王娟.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25):96.
[3]王小刚.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浅析[J].读写算,201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