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怡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本篇以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中其独特的优势,论述将艺术治疗引入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具体在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创作表达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有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治疗;儿童美术;儿童心理学
艺术本质上是心理、人格、情感、文化和社会影响等外化的符号表征,艺术以其人类的精神性为主要特点。艺术治疗通过艺术媒介来实施心理治疗,以视觉心象的创造性艺术表达,在作品中反映出个人的情感与思考。目前大多数小学美术教育集中于对学生审美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着重在技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里的情感诉求。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艺术治疗的相关实践,在教师课程设置、丰富美术课程新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艺术表达,以及探索学生心理发展都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一、艺术治疗的基本原理
艺术治疗法( Art therapy )简单的说,指利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非语言为主的艺术活动,辅助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类方法。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而产生。1958年在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精神病学会提议成立国际艺术精神病治疗学分会,艺术治疗确立独特的专业地位并获得认同,1959年在巴黎成立该分会。艺术治疗的相关理论学说涵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心理分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现象学心理治疗、格式塔心理治疗等理论。其中,南姆伯格被公认为美国艺术治疗的创始人,她在教学中将美术和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创意美术的治疗特性,教师的角色与儿童的关系等经验整合,奠定了艺术治疗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促进交流的方法,艺术是至关重要的。有时语言在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是非常乏力的。艺术拥有着使人打开心扉的能力,艺术非言语性的表现形式有时比言语更能让艺术艺术创作者在艺术活动中抒发情感,触及心灵深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个人情绪与经历。艺术治疗正是借助艺术这一特点,比如绘画、音乐,通过某种艺术表达形式,提供了一个扩大感官经验的媒介,人们在其中将自身意念与情感逐渐身心整合,帮助治疗师走进治疗者的内心深处,建立有效的心理连接。
人的心理结构除了显意识之外还有广阔的潜意识区域,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为心理学理论背景,强调艺术过程本身的治疗力量和升华作用。大多数艺术表现形式是中立和安全的,艺术表达且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治疗对象可以运用这一工具能较为安全、顺畅的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那些难以被外界接受的想法、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通过艺术表达,可以减少患者的一些负面甚至是极端的行为,最终这些破坏性的力量得以升华,进而转为建设性的力量。
二、艺术治疗在小学美术教育应用的价值
艺术治疗在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运用领域较窄,一般以特殊儿童居多,在普通小学美术教育运用的少之又少。广义的美术教育强调普及美术知识,提高人们的美术修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然而这容易忽视儿童在美术创作中的心理状态,以及教师对儿童进行有益的心理干预以及情感交流。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那么我们应发现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它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由于低龄阶段的儿童尚未拥有完善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艺术创作可以让他们使用视觉、听觉、肢体动作等形式来表达自身感受。儿童的活力、好奇心与创造力特别适合艺术表达,这也可以弥补在缺乏足够文字语言能力时期的表达需求。
绘画疗法是艺术治疗的方式之一,是让绘画者利用非言语的绘画工具,在艺术创作过程种将绘画者的真实的欲望、心理诉求、压抑的感情、内心的冲动等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艺术教育为媒介,心理教育为内核,让儿童具备以语言或非言语的艺术形式对自身感受、经历事件进行表达的能力。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帮助自身理解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并进行表达,这种认知将帮助孩子有力地克服障碍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绘画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关系是互补互惠的,教师可以在艺术治疗中找到新的角色。艺术治疗的先驱,伊迪斯·克莱默主张来访者参与团体,在团体中美术活动和最后作品均是治疗中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应同时发挥教师、治疗师、艺术家的功能。绘画治疗注重艺术的创作的过程,注重治疗者在创作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真实的诉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会以作画技巧来评判学生作品的好与画,绘画的越精湛、技法越娴熟、画面越美丽的作品视为优秀的作品。然而无论绘画技巧的好与坏皆可达到情感的自由表达,教师应借助艺术治疗的心理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理论,从而更加全方位的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堂美术课上,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也是倾听者,需要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的分享与交流。教师还是观察者,需要关注到参与课程的每个学生的创作状态与心理变化。教师更是陪伴者,需要用最大的耐心与宽容,和学生们缔结深刻的情谊。
生活中的美从未枯竭,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堂能够借助周边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来唤起小孩对于生活美的感知,培养小孩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在学习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同时也会促进小孩丰富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不断发现身边新的美好。如果某些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某些障碍,或是情绪低落时,在生活中发现美会让他们感知到身处的世界依然可以是美好的。有的时候一个美丽的晚霞可能让一个孩子低落的心重拾希望。孩子对生活之美的共鸣,对他人作品之美的共鸣是艺术带给孩子的“同理心”,这样的“同理心”能帮助孩子设身处地对他人经历和情绪的理解与尊重,在认可他人的过程中自信的进行自我表达,并从集体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得积极的能量。
三、艺术治疗介入美术教育的操作原则
艺术治疗介入美术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语言或非言语的艺术形式对自身感受、经历事件进行表达的能力,增进对于自身的认知,以及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沟通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那么艺术治疗介入美术教育就需要考虑以下操作原则:
(1)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更加开放性和启发性的内容为主,以激发学生思考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成功的创作表达为最终目的。
(2)美术教师并不是一位心理治疗师,而是通过课程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潜能,增强自我认知,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3)教育者可使艺术教育以由浅入深的方式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除了满足其心理需要,还可帮助其学生在发展中缺乏的能力。
(4)在课堂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个性化额表达,教师必须避免完全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和用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判定学生的创作以及感受表达。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体到作品中诸如色彩或是图形,言之有物地进行肯定,同时适当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深入地去了解作品的内涵。
(5)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更加开放性和启发性的内容为主,以激发学生思考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成功的创作表达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严虎.绘画心理于心理治疗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
[2]林昆辉.儿童艺术治疗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肖戈,曾小红.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楚天怡 (1993.3) 女 土家族 湖南省郴州市 单位: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职称:助教 学历:2015级硕士 研究方向:油画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