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及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平水韵》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8期   作者:刘净微
[导读] 从古书中淘金,在时代里播火,致力于文与道的传
        刘净微
        河北省保定市德惠小学 071000    

从古书中淘金,在时代里播火,致力于文与道的传承,对汉字文化追溯的兴趣日臻浓厚。
        一、《平水韵》镌刻语言文字文化胎记
一次,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拓展阅读,讲到了“毛蒋通信”,大概是罗列了毛泽东和蒋介石在特殊时期的六封电报内容,展示了当时伟人的思想。而电报中有些语汇,学生选择回避,老师刻意忽视,追问之下,师生觉得那不过是敬语而已,权作专用语汇死记作罢。
可是,被忽略掉的语汇没有承载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吗?略过它们,真的能够读“懂”电报吗?

        1945年8月,正是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讨国家大事,而毛泽东也用电报三次向蒋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封蒋电: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载于1945年8月16日重庆《中央日报》)
        第一封毛电: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未铣??
        (载于1945年8月21日重庆《新华日报》)
        
毛蒋电报中出现了让师生费解的语汇: 未寒、未铣,在其他的电报中,还出现了哿、未养、梗、敬。这些字有什么来历呢?
其实这些字都出现在同一部韵书——《平水韵》中。《平水韵》是宋朝一个叫刘渊的人,依唐人用韵情况,增修编撰的一部方便写诗用韵的书。因作者祖籍平水(今山西临汾),所以人们管他创立的这部书叫《平水韵》。《辞源》评价这部书“宋淳祐间江北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为元以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
        二、《平水韵》记录历史上语言文字应用规则
《平水韵》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是用来押韵的。
比如:杜甫的《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这首七律中,林、森、阴、心、砧,都属于《平水韵》的同一个韵部:十二侵。同一韵部有许多字,它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发音(古音)时韵母相似,所以格律诗中,它们可以做同一首诗的韵脚,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押韵。格律诗平仄铿锵,节奏鲜明,押韵使得这些诗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在《平水韵》之前,人们也作诗文,但用韵繁复,对于写作者是有难度的。有了《平水韵》,哪些字属于同一韵部,有据可依,一目了然,于是《平水韵》成为人们写格律诗必备的押韵宝典。
那么电报中那些韵字并没有起到押韵的作用,它们的出现又有什么新意呢?
这些词可不是敬语,而是写作时间的记录。在惜墨如金的电报语中,长长的日期被古人用一类表意的汉字来代示:比如用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表示一至十二个月。那么,1-31的日期用哪些汉字表示呢?自然要从书写电报和阅读电报的人群中普遍熟识的一类字里去寻找。
《平水韵》在中华大地上出现是顺应了读书人写格律诗的需求,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作为用韵指南,它是读书人最熟悉的工具,所以其中的韵字被选来和日期建立了对应关系也便顺理成章。
《平水韵》有15个上平声,所以,拿来代表上半月的1-15号,那么下半月的日子怎么办呢?下半月,月亮由盈转亏,所以用仄声来表示16-30号,即《平水韵》的上声和去声。31号为“卅”和“一”的合体——“世”。这样,“未寒”、“未铣”、“哿”、“未养”、“梗”的意思一下子就明朗起来:“未寒”即8月14日,“未铣”是8月16日,“哿”指20日,“未养”代表8月22日,“梗”就是23日,“敬”指24日。这些表述的都是电报写就的时间。
        三、《平水韵》的现实意义
在电报中以韵代日便捷凝练,而且,电报语也是写作者学识修养的体现,毛蒋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都心照不宣地使用了《平水韵》,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那么《平水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留下哪些影子呢?细翻历史,我们看到,有些重大历史事件,也与《平水韵》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1927年5月21日,武汉发生了军人反共的事件,驻守长沙的武汉政府辖军许克祥,捣毁了中共控制的激进组织,宣布拥护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这成了武汉“分共”的一个开端,史称“马日事变”。此次事变为什么命名为“马日”?因为“马”日就是21日,《平水韵》上声二十一,韵字为“马”。还是以韵代日的记日方法。
1938年11月12日夜,因日寇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计划焚烧长沙。后这场火灾变得无法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余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史称“文夕大火”。为什么叫文夕?因为那是12日晚发生的大火,对应的是《平水韵》的十二部韵字——文。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读物的编排也是依《平水韵》的韵部为序的。
《平水韵》自诞生之日起,作为在格律诗的用韵标准,是读书人心中的圭臬。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衍生出许多其他的价值。了解《平水韵》不仅可以解读遥远时空下几个电报码,钩沉史海中几段旧事,感受格律诗的悠长韵味,开启与往圣先贤的心灵对话,而且由此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古人行文有智慧,古人用字有讲究。在《平水韵》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今天,顺着祖先的文脉寻觅,了解一点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门道,淬炼一颗对语言文字敬畏有嘉的心,做语言文字拓荒播火的人,其乐无穷。
作者简介:
刘净微(1980-)女,河北保定人,教育管理硕士,现兼职于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教师发展中心。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