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先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陈家坊镇长塘小学候家教学点 422923
摘要: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目前,小学科学课程虽然加入了实验的内容,但是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价值,在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都有待提升。因此,科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究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通过创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运用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通过实验教学这一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满足课堂的需要。教学设计或增加深度、广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或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科学趣事,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一、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表现得相对较冷漠。科学课在小学阶段以一种副科的状态呈现,难以得到家长、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与自然结合,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方面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概念来完成相关的问答,并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这样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去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土壤》的相关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向学生讲 述相关注意事项,设置惩罚措施要求学生必 须遵循实验室注意事项,通过反复强调与阐 述,养成学生科学实验规范化操作的习惯。此外,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实时强调对土 壤自然环境与微生物的保护,并在学生实际 动手过程中予以监督与改正,使学生在小学 阶段就意识到遵守科学实验规范的重要性, 为实验进程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同时在实 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 识与能力,有利于理论用于实践与实践证明 理论的思维逻辑的形成。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有些实验,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必须要有参照。因此,想要确保实验准确性,就有很大的难度。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不同的因素区别开来,放飞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实验中,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教学时,如果仅仅依靠传统实验方法,为满足班级内学生的实验需求需要准备大量的种子、器皿、滴管等实验材料,还需要设置不同的水、土壤或温度条件,实验的周期往往需要几周,这样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于小学生的其它课程学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时是不可取的。
三、科学课程的创新设计
教师在科学实验的课堂中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科学实验中的趣味、未知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进行实验示范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面对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动手实验消除疑问,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个评价环节,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把实验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实验是小学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学好实验不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只有学生把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深深记在脑海中才能真正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作用。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验只能做一次,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极大的挑战,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大大降低。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把实验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熟记实验操作方法、具体现象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如果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遇到新的问题,要及时请教教师。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实验的多次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结束语
科学核心素养是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程中对学科知识与思维培养、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等进行实践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邱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设计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七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67-169.
[2]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94.
[3]曹亚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提升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