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平
湖南省慈利县苗市镇中学 427200
人教版教材《再别康桥》一诗,是徐志摩先生重要的作品,它以独特的魅力,屹立在现代诗坛,如钻石熠熠生辉。然而,在品味其凄美而深刻的意境时,为何会如此伤感常常萦绕于怀?人教版教参仅从离愁的角度解释伤感缘由,笔者认为有些偏颇,欠缺深入探究,就此笔者有几点拙见,就算抛砖引玉吧。
一、“离愁”只是伤感的诱因,而非主流。
仔细赏析,留心揣度诗人的心路历程,便不难发现“离愁”只是伤感的诱因。
1、幽美的意境诱发眷恋情怀。
灿烂的夕阳,瑰丽的云彩,金色的垂柳婀娜多姿,倒映在水波里,就像美丽的新娘,河中柔波的艳影,绿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
第一节就写出了久违学子离别母校的万千离愁,对母校的无限眷恋,连用三个“轻轻地”,使我们仿佛感到诗人踮着脚尖,如一缕春风徐来,又悄无声息地去了,把那至深的情思,在招手之间,幻成“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四节中诗人精妙的暗喻美轮美奂,将“河畔中的金柳”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无生命的景语,幻化成生命的活体,温润可人。的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躁揉碎后变成“彩虹似的梦”。情乱意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何人不留恋,何人不情思?
2、眷念而生离愁之心。
诗的第四至六节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心境。面对母校,学子时代的欢愉,“满载一船星辉”的快意。水波与星光辉映,是那样的青春浪漫,忘情。而现实,别离的苦闷涌上心头,夏虫也为我沉默。往日欢歌的康桥,今夜沉默了。这是浪漫与凄清对比后的离愁。
3、离愁诱发伤感情调。
淡淡的哀愁,不舍的情怀,渲染出缠绵的氛围,从第四节“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可以体会诗人的梦已破碎,犹如水中月一样飘渺,那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之梦。满怀这样的情绪,诱发了伤感。故“离愁”仅为诱因,非主流。
二、黑暗的社会大环境是伤感的原因之一。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1927年的中国,“四·一二”的白色恐怖,社会政治环境黑暗于斯,诗人或抒发爱国情愫,或抨击现实,而徐志摩?抒写着个人性灵。把失意,沉浸在往事中,留恋在异乡的情感之河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哀怜,游离于国家民族情感之外,不作抗争。点滴的失意,被无限放大,迷茫在“忧郁、苦闷、无奈”的哀愁之中。
三、理想之梦的幻灭才是伤感的主因。
他后期的诗歌流露的伤感情素,如果就其探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理想的濒临破灭造成的。
1、 离婚的影响与美好爱情的破灭。
在康桥,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浪漫的认为林徽因是美、爱、自由的化身,因此冲破世俗,大胆追求。
但他是结过婚的,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于是他离了婚,来到英国,徽因却去了美国。可能是林父不允,徐志摩两脚踏空,内心无限悲凉。老婆没了,恋人也没了。在《春》诗中,他写道“看到别人在草丛中恋爱,很眼红,感觉很孤独。”就这样,婚姻破灭了,爱情也破灭了。
后与陆小曼结合,以为找到了理想的伴侣,但在一段激情之后,平淡,乏味,矛盾的生活与理想婚姻的反差,使他失落、苦闷。当他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把对林徽因的爱,来回味慰藉自己失意的性灵。而她结婚的消息传来,轰然击碎了他仅存的爱之梦。
2、人道博爱的巨大反差。
现实中,徐志摩是理想主义者,在《吸烟与文化之辩》中,他说过“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以胚胎,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
客观看,英国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羡慕。他的好朋友胡适说过“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而英国正好符合他的主观:不希望有压迫,贫穷,希望人们幸福。从《我要树一颗明星》可知,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然而社会的桎梏与不公的巨大反差,使他苦闷,不能自拔。
3、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难以实现的政治理想之梦。
在康桥,他结识不少英国朋友。他们自由,民主的思想影响着他;英国人的“自由而不激烈,保守而不顽固”,使历史上并没有大的流血事件,却有革命的实在。虽没有“敢为天下先”,但也不是化石般的僵,这些成为他热烈信仰的标准。回国后,与闻一多等组织了新月社,踌躇满志地攀登理想的高峰。他礼赞革命,要冲破黑暗,但却拒绝现实的东西,追求完美、超脱的结局,在现实面前却难以实现。当血腥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时,便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在《生活》一诗中可看出他已绝望,在《别拧我,疼》也弥漫着空虚和颓废。因此“我不能放歌”,选择了沉默式的消沉。
四、人生的消极态度决定了他伤感的情愫
在理想破灭,爱情失败,面对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诗人没有闻一多面对手枪的勇气,更没有朱自清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气节,不去抗争。更不像李大钊一样认清实质,前仆后继地去奋斗,没有打碎腐烂的旧世界,创造新中国的高尚信仰。只有点滴的挣扎,从诗的后三节可见,“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且诗人情感极不稳定,倏忽之间便回到冷清空寂的现实中,“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在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终未成就,沉默无言,充满无奈和消极。
此时,诗人更多的是回味,自怜、自怨,自舔心灵的伤疤。“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正是他多愁善感,乃至带点悲观的伤感情素,与诗文缠绵细腻的情思浑然一体,才取得诗坛公认的艺术成就。
因此,伤感情素成为了《再别康桥》中不可分割的黄金美点。
参考文献:
(1)吴仁援《无法潇洒徐志摩》、《落叶、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版
(2)姜耕玉《康桥世界、性灵中生命美丽显影》、《鉴赏与探讨》1996年第二期
(3)高占伟、丁毅《初恋失败语文教育》2000年第十期
(4)岳洪臣《〈再别康桥〉异景赏析》
(5)刘道辉《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