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8期   作者:李丹
[导读]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
        李丹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镇江 212000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书”文字信息量更大,逻辑结构更为复杂,思想内涵也往往更为深刻。推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阅读的方法,开展有质量的阅读活动。
        【关键词】
        有兴趣“读起来”  有计划“读下去”  有目标“读进去”  有感受“读出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改订》中曾经提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这段话是叶老1942年提出的,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虽然至今已70余年,但是放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有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推动小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师生共读,开展有质量的阅读活动,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对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构想,在实施中形成了一系列流程。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
        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包含了五个环节:文本解读,课程目标,阅读计划,课时计划,教学设计。
        1.文本解读
        对整本书的内容、描写特色、作品背景、作者等进行介绍,重点要介绍清楚的是: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何在?那么多的书籍,为什么选择这本而不是那本与孩子们共读,老师心里要有选择的标准,也许有教师个人喜好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以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为准,从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出发,从开阔学生看世界的视野出发。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和递进性。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既有对一本书阅读的整体目标,也有每个阶段希望达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点。这些分阶段目标之间是连贯的,层层递进,最终完成整体目标。
        3.阅读计划
        合理规划阅读时间,掌控阅读进度。保证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最好是固定的时间,每天30分钟左右。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
        4.课时计划
        分为导读指导,读中指导,读后指导三个课时。
        5.教学设计
        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导读课主要是了解大概情节,形成初步印象;选读精彩部分,体验阅读乐趣;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介绍相关信息,激发阅读兴趣。导读要注重留白,不宜太充分,否则学生对全书内容全面了解后,会影响后续阅读的兴趣。读中指导主要是保持学生阅读的动力,促进阅读的深入。读后指导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体会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等,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形成阅读品质的重要环节。
        总之,整个过程突出阅读的整体性,遵循学生阅读过程的自主性,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的实施
        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书”文字信息量更大,逻辑结构更为复杂,思想内涵也往往更为深刻。教学的方式必然不同于语文单篇课文的教学,要站在发展阅读思维的高度,兼顾阅读延伸的广度,让学生能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
        1.有兴趣地“读起来”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是整本书阅读始终遵循的原则。

“自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如何让学生的“自读”行为变得更主动?
(1)用期待的心理拿起一本书,这是阅读的良好开端。
        让学生在一堆书中挑出自己想读的书,和老师直接把这本书放在他的手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方式,极大影响着阅读兴趣。让学生不仅仅是“我愿意”读这本书,更是 “我渴望”读这本书。
(2)对这本书“一见钟情”,也是阅读的良好开端。
        读前指导是场重头戏,在于激发阅读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就像一首好的乐曲,抑扬顿挫,扣人心弦,一节好的导读课也是这样:抑——适度渲染,制造神秘的色彩;扬——师生共读,感受曲折的情节;顿——画面定格,品味生动的语言;挫——戛然而止,设置阅读的悬念。这样能成功挑起孩子们阅读的热情。
        2. 有计划地“读下去”
(1)阅读兴趣的维持需要合理的计划支持。
用制定阅读计划的方式,固定每天的阅读时间,确定每天的阅读任务,这样分解了长难作品的阅读内容,降低了整本书阅读的难度,循序渐进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
(2)阅读兴趣的维持还需要良好的动力。
        有的书籍书中的人物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或者在生活背景上有很大的隔膜,如果没有阅读动力,学生就可能拿起又放下,阅读半途而废。因此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说来听听”、“导图分享”、“我心中的×××”等,让学生选择他爱的,爱他所选择的。另外,还有一些如“填写阅读记录表”, “每日打卡”,每天读完就给图标涂色,满足孩子的挑战心,激发“读下去”的动力。
        3. 有目标地“读进去”
        以设计“阶段任务”的策略实现阅读过程的“督导”。而完成任务阅读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阅读单的设计,不能是常见的“摘抄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读后感想”等这类老掉牙的话题,这些只会让学生厌烦,磨灭阅读的兴趣。阅读单的设计应该有趣、形象,让不可视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
(1)利用思维导图,熟悉故事内容。
         如:《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火车形”阅读单的设计充满
情趣,为了列出故事排行榜,学生很乐意把书多读几遍,选出自己最心仪的故事。
   (2)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对整本书故事的概括。
        如:《小老虎历险记》利用路线图的绘制,根据地点、人物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梳理。
        (3)利用目录编撰,熟悉小说内容。
        (4)“变脸”摘抄,把枯燥的抄录句子变得有趣味。
         如:《苹果树上的外婆》摘录外貌句子,画一画插图,摘抄变得有趣味。
        此外,还可以建立班级QQ读书群,一边读,一边在群里即时交流,掀起读一本书的热潮。在从众心理影响下,一些不积极的阅读者也被带动进来。家长们也可以加入,让讨论有不同的声音。
        4.有感受地“读出来”
        “读出来”其实就是指在阅读中,在老师的引领下,有了自己的,并且是高于原来的认识或想法,源于这本书,又超越了这本书。这个过程中,聊书话题的设计很重要。好的话题,层层深入,师生聊有深度,聊有厚度,开展真正有质量的阅读活动。
   (1)随意式聊书,营造自由表达的阅读氛围。
   在学生初步通读全书的基础上,聊聊读后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聊自己读得过瘾的章节(片段),可以聊某个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聊自己的喜好……总之,无拘无束,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同时,老师从这些话题中进行筛选,选择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作为下一步深入聊书的引线。
   (2)有意识的话题引导,体现阅读策略的培养。
   学生再次精读全书的章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设计的话题都要体现阅读策略的运用。如学习从书中提取信息,并用自己的理解形成解释;联结生活,建立阅读与自身与生活的联系;提炼内容,了解人物特征,学会对比阅读等。
  (3)深入性话题的激辩,培养阅读的品质。
    在精读全书的基础上,再一次的聊书就不是随意的,浅显的话题了,而是具有思辨性的话题,挑起讨论的高潮,学生在激辩中形成新的认识。如《鲁滨逊漂流记》:假如时光倒流,再给鲁滨逊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不会出海冒险?这是个极具思辨性的话题,老师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聊书,更是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热情,在老师的话题引导下又发现了新的视角,对全书的解读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由冒险谈论到漂流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聊书真正促进了对整本书的思考,阅读的品质也在一次次聊书,一轮轮激辩中逐步形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