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8期   作者:吉昌家 罗凯 高虎军
[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正式
        吉昌家  罗凯   高虎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正式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心理取向,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里格曼(Seligman)率先掀起了针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理学运动,他先后发表了《积极的社会科学》《构建人类力量心理学遗忘的任务》等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心理学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世界各国的学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了管理、教学、社会工作等方方面面。
        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教育规律,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加强人文关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等等。这些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教育理念上,重问题学生或障碍学生的矫正与干预,轻问题或障碍的发现和预防;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轻学生的个体性功能;重共性培养,轻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潜能挖掘;第二,在教育方法上,重道德灌输和伦理对话,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重单向、封闭式教育,轻互动、开放式教育;第三,在教育模式上,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此外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合力不够,协同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2.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优质的教育要具备先进和科学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关乎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束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讲,要扭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消极的教育理念,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在高校中积极的学生观体现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来完成教育活动的一系列设置和安排,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增加学习兴趣来激发创新意识。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安排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资源。要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让学生体会学习成果带来的幸福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观——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教育的本质不是纠错,而是能够因材施教地促进个体的资源优势发挥和潜能挖掘。积极的教育观认为,在有些时候保留学生某方面的缺点和相应的优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自卑让人缺少自信,也让人变得不快乐,但人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才会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2.2学习动机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学习困扰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大困扰,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善用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将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常见的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性的理念和做法。例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前高校大学生较经常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扰主要集中于自我认识有偏差、过于自卑或过于自大、人际交往冲突、情绪障碍、拖延、过度依赖等,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都可以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入手,以学生为本。当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困扰、恋爱失败等情况的时候,往往会有归属和爱的需要缺乏的现象,当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社会实践等方面受挫时往往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受挫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激发追求实现自我的动机。
        2.3因材施教,创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学生心理,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材”就是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比如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思政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课程计划。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也有区别,一般可分为入学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适应阶段学生自我定位模糊,需要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稳定发展阶段的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追求,需要教师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准备就业阶段则需要教师提供更多就业指导,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如利用首因效应,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南风效应”,特别关注特殊需求学生群体,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利用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力。
        2.4优化教育环境,培养积极人格品质
        人格的形成受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影响。积极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引导个体形成独立的人格特质,培养乐观心态,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实效。因此,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优化教育环境,着力建构积极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就社会而言,政府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培训、实习、就业机会;强化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规范舆论导向,进行正面引导,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社会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考虑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独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良好道德素质和积极人格品质形成中起到榜样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方面,要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精神价值的导向功能,营造学风正、校风优的良好校园环境。
        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面的理念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使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评论, 2019,(13): 68-70.
        [2]张太权,高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8,(6):119-122.
        [3]杨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吉昌家,男,青海海东(1998.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罗凯,男,四川资阳(1998.08)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高虎军,男,甘肃陇西(1998.0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