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微镜、望远镜》这节课总结如何上好课堂活动课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8期   作者: 詹京都
[导读] 中学物理教学的类型主要有:实验课,概念规律课,习题课
        詹京都  
        佛山市华英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中学物理教学的类型主要有:实验课,概念规律课,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课外活动课。笔者用《显微镜、望远镜》这节课上比赛课,深受同行、评委的肯定和赞赏。课后反思,这节课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种类型,整节课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把它叫课堂活动课。
        物理课堂活动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查资料,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最后做归纳总结,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
        现通过《显微镜、望远镜》这节课来归纳初中物理课堂活动课的一种授课模式。
        
        
        一、课堂引入。
        播放电影《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的几个小片段:机器把两个孩子缩小了,对他们来说,原先后院的草坪成了广阔的密林,原先的家具也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
        对视频说明: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只是这个世界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这世界的细节和宏大之处我们肉眼是无法领略的。比人头发还细100倍的蛛丝是什么结构?雪花是怎样一种美丽的形状?宇宙中星球的产生和消亡是如何的壮观?人类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人类得到打开这个世界之门的两把钥匙——显微镜和望远镜,我们才得以打开令人惊奇又从所未见的世界。
        视频和说明总共一分钟。
        活动课引入的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
        引入的关键:有趣,契合,简洁。“有趣”是指能引起学生感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例如:本节的引入《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学生爱看的科幻片;“契合”是指要与本节课核心内容吻合,例如:引入内容中人变小了就要用放大镜去看,再小的东西就要用显微镜去看,非常适合本节课的内容;“简洁”是指不哆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时间不要过长,最好在1分钟左右。
        
        二、活动说明
    本节课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
        (一)器材(道具)介绍
    如图所示:
        (二)活动要求(游戏规则)说明。
        1每个同学都要用显微镜看纸片上的字;用望远镜看远处物体,如窗外景色一次。
    2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下面两个表格
        3 第一大组负责填第一个表,第二大组负责填第二个表。大组内谁先完成谁先到黑板填,同大组同学发现错了可以上去改。

        4 游戏结束后,若全对,对应的小组获得奖品。若发现对方组有误,并能全部正确纠正、说明理由,该组也获得奖品。
        (三)方法引导(游戏攻略)
        先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看两个表格下方的“游戏攻略”,如下图。看完后,老师再作适当的说明,建议学生采用第2条途径。
              
        活动说明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让学生清楚要完成什么任务,有什么器材可以用,完任务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试想如果学生连要做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没有大概的活动思路,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何谈有效率的完成活动。
        说明的关键:到位,恰当。“到位”是指要让学生知道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老师再讲,双管齐下。例如:显微镜物镜的光心在纸筒边缘标红线处。若老师没有再次强调,就会有不少学生活动过程中要找很久。“恰当”是指方法引导要恰到好处,把学生引导到他们自己有可能完成的地方,就可以了,留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去琢磨。
        
        三、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前期,老师主要是观察和回答学生问的问题,收集活动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特殊现象,不做其他干涉。
        活动后期,老师主要还是观察和回答学生的问题,收集活动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特殊现象,还可以引导已完成的学生做其他研究,或者思考相关问题。
        本节课后期,学生很踊跃到黑板上填写表格,完成任务,有一处学生上去填了又改,填了又改,连续上去好几拨学生,他们甚至在讲台上争论,场面很热烈。此处是望远镜的成像特点。
        学生活动,是整节课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增强自信心。
        学生活动的关键:参与,观察与思考,讨论。“参与”是指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活动期间是去中心化的,不再是以老师或其他某个同学为中心,每个同学者是活动的主角;“观察与思考”是指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或数据,思考其中的原因、知识点,然后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讨论”是指学生之间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中对现象、概念、规律理解的更透彻。
        
        四、活动反馈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争论之后最终完成了两张表格。第一组的同学完成了第一张表格,是正确的。第二组的同学完成第二张表格之后,第一组的同学做了修改,也正确了。
        老师请第一组的同学分享表格内容的推导过程。
        学生回答:自制显微镜观察小F,通过调节,当F看得清晰时,用刻度尺测出的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f<u<2f),所以推出物镜的成像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类似于投影仪的应用。通过显微镜看小F,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进一步推出目镜以物镜所成的倒立的像为物,没有改变它的正倒,是成正立的像,即正立、放大的虚像,类似放大镜的应用。学生讲解的同时,老师播放成像动态过程,如右图所示。
        接着老师请第二组的同学分享表格内容的推导过程。
        学生回答:望远镜看的是远处的物体,所以物镜的物距大于2倍焦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类似照相机的应用。一开始判断望远镜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但好像错了,现在还没不明白为什么?
        老师再请最后把答案修改正确的同学解释。
        学生回答:刚刚我们用望远镜看窗外的树时,看到的树是倒立的,所以推出目镜以物镜所成的倒立的像为物,没有改变它的正倒,是成正立的像,即正立、放大的虚像,类似放大镜的应用。另外整个望远镜看到树的像是比实际的树小的,所以整个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老师再次提问: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拿像跟谁去对比?
        同学们一起回答:跟原来的实物去对比。
        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用过多解释,学生活动过程中对望远镜是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的争论就自然解决了。
        活动反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课总结环节,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纠错的可能。
        活动反馈的的关键:及时,学生讲,引导。“及时”是指反馈要及时,不能等到课后,或者下节课再来反馈,若这样就没有了时效性;“学生讲”是指把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讲解,即锻炼学生的讲解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是指大部分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把最关键点提出来,让学生先突破,而后轻松解决问题。
        
        综上,一节课堂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精简为:课堂引入,活动说明,学生活动,活动反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