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维 王晓东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沙 410000
摘要:因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往往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隐喻认知。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网络的普及催生了大量的流行语。各大媒体网站也纷纷发布了流行语的英译。然而,部分流行语的英译因中英两种语言隐喻认知的差异而被误译,这使外国读者对此形成误解,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因此,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以《中国日报》统计的2019年年度字词为例,探讨流行语的英译策略: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事物在源语和目的语中产生的映射相同,源域和目标域对等,译者在翻译时就可采用直译喻体法;反之,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意译法或进行喻体转换。
关键词:概念隐喻;流行语;流行语英译;翻译策略
1引言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或者现象。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以及流量的提速,流行语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汉语文化增添了一道异彩。流行语是特定时期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词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还引起了学界、媒体、官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各大语言资讯和新闻网站对年度流行语进行总结并发布其英译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组织机构自2006年开始联合举办“汉语盘点”活动,揭晓年度字词、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流行语以及十大新词语,国家重点媒体网站之一的中国日报网也对其进行了报道,并发布了这些词汇的英译。
流行语结构简洁,风格诙谐幽默,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时效性短,涵盖的领域很多,包括时政、经济、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近期的发展状况,英译流行语能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新事物新现象,有助于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英译流行语一直都是广大学者们不断探讨研究的热门话题,虽然这类研究已有成果,但部分流行语的英译仍出现问题,误译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汉语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单位”一词常常被误译为“civilized unit”和“model unit”。“civilized”一词本义是“开化的”,一般与“barbaric(野蛮的)”相对。用“civilized”描述一个单位,会让读者觉得这个受表彰的单位只是一个“不野蛮的”单位而已,而社会上还有很多“野蛮的”单位存在。“model unit”在英文中的意思是“样板房”。显然,这一误译现象不管是从达意还是从目的语习惯来说都属于严重失误。流行语误译现象会让外国读者对词义产生误解,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由此可见,流行语的英译研究非常重要。本文试图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流行语的英译策略,以《中国日报》统计出的2019年年度字词为例,验证其英译是否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认知,总结出流行语的英译策略,并对年度字词的英译提出建议,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其翻译研究新的视角。
2流行语与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流行语的研究比国内早。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外对于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涉及跨学科研究以及语言层面的研究。其中,跨学科的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经济学、传播学等角度展开,涉及传播学的研究较多,多数研究流行语流行的成因和传播机制。国外虽然自80年代就开始了对流行语的初步研究,但多数著作都是围绕对词语的认知展开的,而并不是完全针对流行语。自1980年开始,Lakoff、Langacker、Grady等学者相继出版了认知语言学著作,加深人们对词语的认识。
国内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流行语的统计、分类和评选为主,如胡明杨等人的《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1990),逐步过渡到语言层面的研究,如刘大为的《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1997)等。近年来,呈跨学科的趋势,如杨玲的《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2006)、何自然的《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2014)、周俊、王敏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2016)等。
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揭开了崭新的认知领域。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我们对世界加以概念化的一个主要的、必不可少的、习以为常的方法”[[[]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204.]]。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直观的、具体的事物,通过联想,从而将具体的事物与一些新的、抽象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点,由此产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从而产生新义。不同文化下的隐喻构成是有区别的,隐喻的形成与文化相联系,某一事物在A文化中与其在B文化中的隐喻很可能不同。
本文摘取了《中国日报》发布的2019年年度流行语,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汉语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的分析,总结这些英译的优劣,探讨在英译汉语流行语时应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来进行翻译。
3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
当代流行语中出现的的“隐喻”大多指“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s)的实体映射(ontological mapping),也就是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并通过映射得到隐喻语言表达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当具有始发域特征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映射到目的域时,每一次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s)都将始发域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topology)完整地保留下来。翻译过程中,隐喻表达式仅仅是表层现象,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则是人类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隐喻。
在汉英翻译中,对英语并非母语的译者而言,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总体来说,译者要具备识别、使用新颖隐喻的能力,具备在复杂语境中识别概念隐喻意象的能力;在交际中调用各种工具正确使用概念图式的能力。由于英汉语语言符号的异质性、社会语境及文化深层次的差异性,译者在理解本族语者表达态度的隐喻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会错误判断作者或说话者的态度;就算判断准确,也存在找不到目标语合适对应表达式的困境:因为隐喻意义的激活取决于语言水平, 它对句子比喻意义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隐喻能力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出人创造能力的高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针对概念隐喻表层相同、形式空缺、深层等值三种情况,结合时例,提出相应的三类翻译策略。
3.1同形保留
在英译流行语时,如果英汉语中有同等映射存在,应保留源语中的源域喻体意象、隐喻修辞手段和喻义,在目标语中用相同的映射来表达词义,“既保全隐喻又‘神形兼备’”[[[] 于艳红.隐喻的认知与翻译.语言与翻译[J]. 语言与翻译, 2005(81):54.]]。在翻译方法上,直译法多用于在英汉语中有同等映射存在的情况下。
流行语1:“金色十年”
译:golden decade
在2019年的金砖峰会期间,巴西华人协会会长将过去合作的十年概括为“金砖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金砖十年”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对下一个“金砖十年”信心十足。“金色十年”一词是对过去金砖合作的总结,初步展现了发展与合作的“金色效应”。“金色”二字指的不仅是“金砖”国家的“金”,还蕴含了“珍贵”的含义。人们很容易将“金色”二字与黄金相联系,由于黄金价格高,从而将其引申为“珍贵、宝贵”。而golden一词在《新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rare and precious, in particular[[[] 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3.]]”,所以会有“golden days”、“golden opportunity”的搭配用法。鉴于“golden”与“金色”都有相同的隐喻映射含义,所以在翻译“金色十年”时,可以直译为“golden decade”。这样一来,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也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这十年对“金砖”国家的重要性和借鉴意义。
英汉概念隐喻表达式完全相同的情况,其实并不多。但语言作为人类共同表达思想手段,英汉语言体系中还是存在不少概念隐喻完全相同的表达式。这时要大胆地采用直译等翻译方法,实现译文的“形神兼备”。
3.2缺省补偿
但更多时候,英汉语中概念隐喻是不同形、不对等的。由于不同的生活体验,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表现互有侧重,在某些领域会出现不平衡现象,两种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出现空缺。这时需要采取补偿策略。这时更多意译法、增译法等手段,省去源语中的喻体意象不译,直接译出喻义,或者增加背景文化信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快速、清晰地理解该词汇的含义,避免产生误解。通常在汉语与英语词汇中没有同等映射存在时,多采取这种译法翻译。
流行语2:我太南了
译:What am I supposed to do?
“我太南了”,原本是“我太难了”这四个字,经网友加工,将麻将牌中的“南风”的“南”字代替“难”,并配上了麻将牌的表情包。多用这个短语来表达手足无措、生活压力大的状况。但外国读者很可能不知道麻将牌中的“南风”是什么。要从外国人熟知的博弈游戏中找到一个与该喻体表述含义相同的词难度又比较大,“南风”的喻体形象很难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喻体进行转换。译者只能舍弃这个喻体,译出它的喻义。《中国日报》把“我太南了”译为“What am I supposed to do?”,即直接把其喻义“我太难了”翻译出来,让目的语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该流行语的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恰当的翻译。再者,也可将其译为“It/That is difficult for me”。
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夸夸群(praise group)”、“乡字号/土字号(bucolic brands/agriculture business names)”、“是个狼人(someone is a badass/crackerjack)”、“雨女无瓜(none of your business)”、“断舍离(simplifying life)”[[[] 中国日报网. “稳”“我和我的祖国”当选2019年度国内字词[EB/OL]. (2019-12-23).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1912/23/WS5e0033b9a310cf3e3558004a.html.]]等。这些流行语的英译都是舍弃了源域的喻体意象,译出其喻义。在双语转换过程中,译者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用目的语的地道表达来处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3.3对等替换
由于中外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某一概念隐喻在中国文化中所指的事物与其英语文化中所指的不同,在英文中该词汇的含义可能是由另一事物来表示的。更麻烦的是,存在表层结构相似,深层意义大相径庭的情况,导致误译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喻体转换策略将汉语流行语中的隐喻所指替换成英语文化中的另一喻体,从而表达出与源语一致的隐喻映射关系[[[] 王冠, 曾小珊. 概念隐喻视域下汉语新词英译策略——以近期《中国日报》新词为例[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9(1):43.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团队化跨学科国际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JGYB047。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地与港台地区汉英翻译能力培养比较研究”,课题编号:18JD71。中南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改项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背景下大学英语汉英翻译能力培养目标研究”,课题编号:2019CG053。
作者简介:陶维(1998),女,汉族,湖北武穴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王晓东(1979),男,汉族,安徽金寨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流行语3:柠檬精
译:green with envy
“柠檬精”一词字面意思是“柠檬成精”。柠檬味酸,这与嫉妒他人时内心酸溜溜的感觉类似,因而“柠檬精”一词被用来指代嫉妒别人的人。现多用于自嘲式地发表对他人外貌、内在、物质生活、情感经历等方面的羡慕之情。这一流行语蕴含的隐喻是“嫉妒的感觉就像吃柠檬”。而在英语中,“嫉妒”可用“green with envy”和“green-eyed”来表示。这一隐喻来源于莎士比亚的“the color green is the color of jealousy”,人们也普遍接受并开始使用该隐喻。译者在处理“柠檬精”一词的英译时,巧妙地将“嫉妒等于吃柠檬”这一中国特有的概念隐喻转换为英文中广泛传播的“the color green is the color of jealousy”这一隐喻,既能将源语信息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又符合英语读者的认知,这种转换喻体的方式堪称佳译。在翻译流行语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同一事物不同文化中的映射是否相同,源域和目标域是否对等,不能忽略双语文化差异盲目地进行翻译。
4结语
在处理流行语的英译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十分值得探讨。译者不仅要保证译文忠实、通顺,还要需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考虑,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作为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概念隐喻能力是熟练掌握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不同文化中,同一事物在源语和目的语中产生的映射相同,源域和目标域对等,那么译者在翻译时就可采用互置策略,将概念隐喻对应的语言表达式直接替换,直译源语的喻体意象、隐喻修辞手段和喻义,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喻体感知;但当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没有对等映射时,译者可以采取补偿、替代的策略,用意译、套译、增译等方法译出源语的含义或者替换喻体,在目的语中寻找能与源语中的事物产生相同映射的喻体,灵活地选取翻译方法。《中国日报》的英译有可借鉴学习之处,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流行语反映了社会的热点现象,流行语的英译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最新动态,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