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学评价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18期   作者:罗正潮
[导读]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实惠:获得知识、能力,掌握方法、规律,发
        罗正潮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靖西中学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实惠:获得知识、能力,掌握方法、规律,发展智慧、提高素养。和语文本身一样,语文课是讲究气脉的,从头至尾应该一气贯通。我们希望通过对语文课评价的探讨,包括在平等教学中把握好课堂教学脉搏,处理好问题的设计与落实,用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来改善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收获知识和乐趣。
        关键词:语文课   教学评价   气脉   问题价值   激情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实惠:获得知识、能力,掌握方法、规律,发展智慧、提高素养。课程专家叶澜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因此,我们追求平等、有价值,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贴合他们的生命需求,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我们期待平等的课堂氛围。
        “平等中的首席”之“首席”的意义在于:把好课堂教学的脉搏。表现为:
        1.妥善解决“气氛活跃”与“课堂秩序”的矛盾。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获得解放,课堂氛围可谓“活跃”。可是“活跃”往往容易与课堂秩序相悖逆。教师要有处理课堂“旁逸斜出”现象的机智,能使课堂教学在既“活跃”又“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积极作用,随时扭转课堂讨论中的“话语霸权”现象,防止学生“活跃”与“缄默”两极分化的加剧。
        2.正确处理“用教材教”与“脱离文本”的矛盾。例如,当有学生提出“愚公为什么要不自量力去移山,把家搬了不就得了”时,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生活中许多事情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要改变面山而居、生活诸多不便的处境,确有“搬家”和“移山”两种办法,但因为我们民族有安土重迁习惯,也因为愚公毕竟是“愚公”所以他就选择了“移山”。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赞赏之后转换话锋,引导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举动中有无积极意义?这样就自然涉及到愚公形象的意义以及“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客观对待“自主探究”与“课时任务”的矛盾。改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疑问明显多了,问题的质量也会提高,有的问题还很棘手,讨论的时间也就长了,于是往往完成不了当堂教学任务。解决上述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要明白不是课课、时时都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灵活运用,必要的呈现、讲解,教师尽可大胆去做。其次,对那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教师要快速进行梳理,作出反应,或纳入,或舍弃,或作为课后作业处理;不必拐弯抹角,搞迂回战术,浪费时间;当然,教师的语言要机智幽默,不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第三,教师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胸怀和境界,勇于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的不足。第四,要解放思想,与其面面俱到、隔靴搔痒,不如突出重点、不及其余。
        总之,盲目无序、少慢差费的课,是要彻底摒弃的课;而有特色、有创新、有突破的课,是瑕不掩瑜的课。
        二、努力追求问题价值的生成,有“问题意识”与防“伪问题设计”。


        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教育既是标准的、统一的、具有一定理性的教育,又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更具感性的教育。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激趣、质疑和引导学生发现、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例如教学《鸿门宴》设计探究问题:有人说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认为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对此你怎么看?可见,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问题”,指教师的设疑、启疑、答疑和学生的怀疑、质疑、解疑等);有结果无过程,有学习无思考,重学会轻会学,重继承轻创新的课,是严重违背新课程精神实质的课。过去有人教学毛泽东的一首诗《送瘟神》,针对“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句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同学们,春风杨柳多少条啊?(生齐答“万千条”);“六亿神州什么尧呀?”生齐答“尽舜尧”) ——这是提倡启发式课堂教学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堪称“伪问题设计”的经典例子。如今虽然不至于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但类似于伪问题的设计并不是没有。例如研究性学习课例《我的叔叔于勒》研究性问题之一:“于勒是流氓无赖,还是正直、有良心的人?”(高占魁主编《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从形式上考虑,此类问题的答案有三种可能:其一为前者“是流氓无赖”;其二为后者“是正直、有良心的人”;其三为前后兼而有之。但本题不可能是第三种情况,因为自相矛盾。而该问题师生研究的结果却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他有行为不正的地方,却也有正直、有良心的一面”。因此,该问题应该改为:“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同意‘流氓无赖’或‘正直、有良心的一个人’的说法吗?”否则容易误导学生思维定势。
        三、教学推进避免教学主次倒置,详略失衡,保持课堂自然本色。
        和语文本身一样,语文课是讲究气脉的,从头至尾应该一气贯通。因而,由问题支撑的课堂也应该紧贴文本,盯准教学目标一环紧扣一环。但在具体操作中,时时拽着老师教学的,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题。我们老师自觉不自觉地还是把解决课后研讨题作为教学目标,觉得我这节课上完了,课后习题一一对应解决了就完成任务了。为此,一些老师顺理成章地把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当成是课后研讨题的简单罗列。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是要把课后研讨题作为参照,但由于课后研讨题本身来自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缺乏基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内在的思维逻辑,而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则绝不仅限于此,它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圆心,遵循文本自身从内容到形式的内在逻辑,将教学重点、难点与课后研讨题进行整合与加工,尔后形成阅读教学的枝干,由整体感知到局部品读再到整体提升,由表及里,由情及理,一环扣一环,具体导引课堂的走向,从而使师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辩步步深入,顺至高潮。相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课堂思维就会时断时续,教师为了出来应该出来的东西,势必会牵着学生的思维,有时还会生拉硬拽。如此出来的东西,又何来激情呢?
新课程确立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原则。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学论教”的理念,即通过关注学生“学”的状况,来判断教师“教”的质量。充分发挥评课的积极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结束语
        一个心怀学生及其心灵世界的教师,一个直面自我及精神世界的教师,必然明白自己应该怀抱怎样的激情,明白自己应该把什么样的激情带进课堂,明白自己在激情面前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作为——这其实是一个一个的课堂细节,一个一个看似琐碎的技巧的量的积聚而成的质的飞跃,而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技巧都需要理性思考做过滤器,
情与理永远都是休戚与共,相融相契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教司《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怎样评判一节语文课 》沈阳教育网
4.谢贤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5、文兰森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重庆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