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本位思想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18期   作者:胡修科
[导读] 初中教育是连接小学与高中的枢纽工程,教师如果没有科学务实的教学思想,没有长远合理的规划,没有结合生活实
        胡修科
        房县白鹤镇石堰中学    湖北省十堰市  442100
        摘要: 初中教育是连接小学与高中的枢纽工程,教师如果没有科学务实的教学思想,没有长远合理的规划,没有结合生活实际的指导,学生语文能力也就无法找到应有的坐标。特别是我省与素质教育渐行渐远的今天,要想“红杏出墙”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哪有奇方秘笈,笔者只是遵循了自然法则,走了该走的路,用一个词来定义,那就是“本位”。有点像足球守门员,只要看好禁区,其余皆可自由跳舞。也特像不倒翁,只要重心稳健,任它自由摆动,不必担心其倒下。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法则   本位思想  情境学习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书应以育人为先,也可以换个说法,即“育人大于教书”。
        特敬佩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一年到头总在游走讲学,而其学生却样样能行。不是说他的方法多么特别,而在于他的教育思想能占得先机。语文作为育人的先锋,最具人文性,如果我们忽视了育人这片土壤,不管你能力多强,方法多先进,结果只会南辕北辙。有几点需要特别重视: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友爱,博爱无私,教师不可独立在上,端起权威的架子,让人望而生畏。看过一些老师的课,真为师生的那种融洽互动、热烈轻松而由衷陶醉。二是教师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信心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差生,功底薄弱,习惯不好,简单的训斥惩罚只能应付在当时。我们要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他们的潜力,尽可能在问题探究、作业考试等方面降低要求。尺长寸短,要弱化评价的统一性,强化表彰的变化性。三是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内心涌动主动探究的激流,我们不必担心当今学生的天赋。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教师大可不必总是摆着一副脸孔,看久了底细全无。课中来点幽默,课下诙谐一番;根据情境内容,适当点缀“土语”,适时而动;练声变音、朗读表达、举止笑谈,恰如其分;改编课本内容,调整课堂节奏;如此等等,改变了自己,变幻了手段,学生自然而然会乐学,乐学也就不愁学不好了。四是重视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积累。在阅读作文教学考试中,教师们会常常发现世俗、想当然的思想左右学生思维,学生的答题让人啼笑皆非。不妨开设自读课,推荐精美文章让学生阅读,陶冶其情操;开展故事会,提取思想精华;开展新闻时事报告会,让学生评判善恶美丑;即便是身边某一闪亮的细节,教师都可以拿来作为提升学生品位的素材。五是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随时注意学生生活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个性发展状况,加强书写速度与质量,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答题规范程度,及时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因素等。淡化结果,强化过程;着眼整体,着力细节。
        其次,“能力为源”是语文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
        常常在考试后特别在中考后听老师们讲,这题如何简单,那题我讲过多少遍,言下就是“全部打中,学生没用”。果真这样?言不尽然。问题在何处?我们的语文教育不管怎样改革,教材如何变化,都改变不了一个方向:培养学生能力,这就是“根”。不管出什么题,只要学生有能力,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我个人认为有几种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一是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反对解剖式教学。记叙文以“概括内容和中心思想、人物评价、结构层次、赏析特色”为主;说明文重在“对象特征、方法语言”;议论文侧重“论点论据的分析应用”;作文侧重“人事理”。二是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很多老师有同感,学生在作文和答题时往往意会而言不达,诸如文字不简洁、语言欠生动或没话说、语言不通或没文采等。须知语文其实是思想艺术、语言魅力的再现,说写都脱离不了语言表述。

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答题表述的纠正、润色、美化;要想办法把学生加工净化过的思维,转化为精炼有含量有感染力的说写表达;可以有意向性的在课前开展消息报道,给一句话或一人物事迹让学生评析,设置情境让学生说话辩论,锤炼学生语言;也可以让学生读读课外书籍作摘录等。三是重视学生归纳再造能力的培养。有人喜欢搞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做的多,不怕不会做,结果师生精疲力竭,劳而无功。我们不要忽视精美文章经典题目的引路功能,课外文章课内有答,A题目B照应,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技法,练就了归纳迁移能力,举一反三也就顺理成章。我们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一题多答,一文多结,一本资料多用,选做、精做、做精,在质上求变,不贪量的叠加。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太多,但核心无外乎“听说读写”,抓住这个源头,活水自来。
        再者,语文教学要敢于破锁,构建属于自己的体系。
        一要构建自己的目标体系,例如阅读教学,七年级以记叙文为主,其它略讲;八上学好说明文,巩固记叙文;八下学好议论文,巩固记叙文;九年级三箭齐发,做好收网深化工作。三个年级的文言诗词,列好图表,逐一突破。我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基本不以教材为序,一般是先自我尝试,积累素材,学生自我发现,教师总结问题并针对问题作专题分析引导;然后才是技法研讨,分门别类进行攻坚;最后为热身查找阶段,推荐优秀习作,办好学生专刊。二要构建范本的引路网络。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试题由课外材料代替课内。纵观历次大考和各省试题,不难发现课外阅读课内答案,包括作文都是可以互相转化。尤其是文言文,即使是考课外也只不过是课本知识的积累延伸,因此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势在必行。抓住经典,增添课外精美文章,精导精练。三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教法体系。文无定法,教无常法。例如记叙文阅读,可以遵循“初读感知 ----细读领悟----精读赏析----再读迁移”这一程序,渗透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材料选择及详略安排、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特色再现、链接迁移等知识能力点。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异中求同,只要从师生的角度去解读,总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花环。
        需要思考的是,既然是体系,那就得纵观全局,因人而变,循序渐进,整零兼顾,举一反三,切不可操之过急,贪多图快,促一日之功。
        第四,多点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做了多年的教师,目睹太多学生的悲苦,为什么中国学生离开学校离开课本都显得那样兴奋那样聪明可爱呢?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是教育让我们成了“刽子手”。从心理角度说,人的思维有张有弛,一味紧张反而会禁锢学生思维发挥,只有把情和境结合起来,人的创造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张。语文教师一要开放教学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学会给学生“减压”,把语文课当成学生的“调味剂”,尽量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讨论、学会总结、学会运用。教师也要多点调和少些紧张焦灼,多点引导少些繁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课前一支歌,说几句笑话,做点养生运动;课中来点调侃,放些图片和轻乐,营造情境,缓解压力疲劳。我在复习作文时,很多时候在教室外、阅览室、操场边、绿荫下、马路旁等场所,让学生参与课外书籍的查找阅读,广泛参与讨论交流,甚至与老师辩解。集中时,教师略作点拨,结果素材五彩缤纷,收获累累。其次,让学生在简单中创造,在情境中感受深化。例如学习《画山绣水》这篇精美文章时,我们就以题中“画”“绣”为切入点,既可以理解为“如画如绣的山水”“画出绣出的山水”,欣赏美景与语言教学得到落实;又可以延伸出“画出绣出了许多美丽传说”,思想内涵与人文教育水到渠成。这些比无休止的说教更便捷,学生更乐学,学得更轻松高效。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每一环节,科学合理的构想,轻松愉快的教书,切合实际的诱导,扎实有序的积累。淡化结果,走好过程,守住本位,活水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