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翔
四川省青川县孔溪乡中心小学校
踏进低年级语文课堂,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提的问题多,学生回答踊跃,貌似课堂很成功。但如果从课堂设问有效性角度认真反思。答所非问、回答雷同、随意猜答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问题太多太杂,设问不精准,问题的难易度、宽窄度不恰当造成的。这就涉及到老师课堂设问的技巧了,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谈谈如何设问。
一、精研文本,精准设问。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本,通过有效设问训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如果设计问题能揭示课文的思路,学生便能顺藤摸瓜,较好地感悟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心解读文本,寻找从文本角度可以深究探讨的,可以带给读者启示的有价值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抠“文眼”设问
许多文本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和精华,蕴含了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样的文本根据题目设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认真去思考,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二)挖“细节”设问
课文的细节,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色彩纷呈,别开生面。例如:教学《称象》一课,在学习了官员们提出的办法不妥时,有这么一句话描写曹操对之不满意:“曹操听了直摇头。”以这样设问:这句话改成“曹操听了摇摇头。”可以吗?为什么?从比较中学生感悟到曹操此时极不满意,也为下文学习曹冲的称象办法,体会曹冲的聪明作了铺垫。
(三)抓“留白”设问
课文有些地方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人读来意犹未尽,引起无限退想。这样的地方正是课堂设问不容忽视的地方。例如: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中,当学到“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师反抛疑问:是呀,这是为什么?请小朋友再读读第一段,琢磨琢磨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抓住这一留白处,体会当时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从而让学生更加看清狐狸那狡猾的嘴脸,从而懂得遇到像狐狸这样的人要从容对待,不轻易相信的道理。
(四)解“疑难”设问
文章重点的词、句、段是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精神的钥匙,这些地方又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教师若能抓住这样的重难点,设计恰当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有效的把握课文,得到充分感悟。例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最后一段中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到一个儿子。”问题可以这样切入:明明有三个儿子,可老爷爷为什么只看到了一个?通过样一个统领问题,展开层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扎实有效。
二、精心设计问题语言。
低年级学生对言语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往往同一个问题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疏忽了对问题语言的设计,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对低年级语堂中的问题语言的设计要清晰、形象、生动,灵活幽默,才能让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从而促使认知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一)精确简约显清晰。
教师言语的清晰度与教学效果是成正相关的。同样,教师设问语言的清晰能够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清晰的语言首先要求精确简约,也就是设问要准确无误,要言不繁,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前后矛盾。
例如:《“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教师请学生读读第一节,说说从哪儿看出这是一群可爱的小鸟?读读第二节,说说从哪儿看出这是一群机灵的小鸟?“可爱”“机灵”—问题语言指向清晰明了,学生思考也就清晰可辨。
(二)情趣生动显形象
问题语言应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激起强烈的共鸣,积极去打开思维的闸门。年级越低的学生,就越需要设问语言的形象生动。例如:二年级古诗教学《草》一课中,当学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教师在黑板上面了一条线,表示地面。地面上画了一堆熊熊烈火,于是问地下该画什么?”学生说:“草根。”于是,老师得意地说:“嘻嘻,这时草根会对野火说什么呀?”
教师的接受者是儿童,就必须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诚如高尔基所说:“我可以断言,同小孩子讲话必须要有情趣。”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有情趣的、生动的语言才是艺术的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摩擦出闪亮的火花。
(三)灵活幽默显智慧
灵活幽默的问题语言,像和风细雨,与人为善。巧妙的运用这样的语言,可以使提问的现场变得轻松自在,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思考问题,没有任何压力,思维就不受阻碍,学得既主动又高效。
三、面向全体,个性化设问。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不过实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特别是引领低年级的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必须用心解读学生,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深度等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设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认知性的问题,重在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
认知水平的问题,以事实为导向、以记忆为指标,不要求学生展开具有创造性的或批判性的思考,这类问题主要在于鼓励后进学生。后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断层的思维不够健全,要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首先得从最基础的知识水平问题开始。例如:《小松鼠种花生》一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花生的花长得什么样?让后进学生参与回答,这样的问题难度低,答案就在书里,只要认真读的孩子一定能找到。但是,知识水平的问题只能满足于后进生,因此不易过多,这样的问题如果大量地充斥课堂,会导致学生在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思维惰性,丧失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课堂呼唤有水平的,能够发展思维的高效设问。
(二)思维性的问题,重在将全体学生的感悟不断引向深入。
问题难易度的设置就像“篮球架的高度”,一个恰如其分的好问题就像那球架的高度,通过孩子认真思考和努力,跳一跳就有可能把球投入篮中。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思维指向,并留给学生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学生才有跳起来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1.设问要有明确的思维指向,让学生易把握。
低年级的孩子不易接受过于宽泛的设问方式,思维指向不明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读了这一段,你感悟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有很大的思维空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的过于宽泛,反而降低了问题的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设问要预留恰当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易思考。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果要有价值,就一定要有恰当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充分思考,可以产生多种独特的想法,可以引起思维碰撞。这样,学生们不论起点高低,都会以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加入到探究行列中来,把自己所理解知识尽可能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享受因学习、交流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