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钦州市钦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535000
摘要: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就对初中教育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中心。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且这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参照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题实施与研究,由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拓展至社会生活,概括出以下多种路径来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即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特有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当代课程教育改革家钟启泉说:“学科核心素养应当彰显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要借助于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学科本质的挖掘,以此来定位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育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的路径
2.1培养政治认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政治认同的来源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热爱。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展示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与改革开放前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认同感。
2.2培养理性精神
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理性精神就是对学生勇于质疑和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正所谓,“理不辩不明”。想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就课本上相关内容提出某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分成两组,让每组在进行内部讨论后选出四个代表人物互相进行公开辩论。
2.3明确目标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阅读能力培养,与英语、语文等学科阅读能力不同,学生不需要对文字、语言艺术构造进行欣赏,关键是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素材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阅读目标。教师根据历年来中考的形势,在帮助学生形成目标阅读能力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关键字词提取。学生可以通过核心词语出现次数判断关键词,通常情况下出现频率越高的词语成为关键词的概率越大;阅读材料中涉及到的新词、热词往往是材料中需要考查的重点。第二,核心问题提取。阅读材料中会以“他人说”的形式陈述部分观点,往往是讨论争议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阅读目标直接开展阅读。
2.4增加课内课外
在构建课内课外一体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体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兴趣爱好入手。课下时间属于学生自由时间,教师要想借助课下开展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还需要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娱乐相结合;二是从家校互动入手。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有着强烈的育人属性,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时,可以寻求家长的支援,监督学生落实阅读任务;三是从信息技术入手。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实质上是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文字素材上获取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借助视频、音频等资料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培养学生们的理性精神;再次可以通过射人射马和挽弓挽强,目标阅读;最后还可以通过爱日惜力,日积月累,增加课内课外的阅读。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丽琴,方正.移动“微阅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10).
[2]郑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18,(35).
[3]房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