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龙1.2范立君1
1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2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摘要:长白山作为孕育满族文化的摇篮和满族居民的发源地,其质朴且富有文化气息的魅力让人感到惊叹。为了对长白山与满族居民之间的关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理解,对满族文化有一个良好的传承弘扬,本文以满族历史文化为主线,对满族居民的重要发源地长白山展开了相应的文化与居民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历史文化;居民
从古至今,满族的世世代代都与长白山具有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长白山是满族居民、满族文化发展弘扬的重要起源之地,对于文化的创造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进行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长白山与满族的历史关联
(一)长白山是满族居民以及满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
在长白山地区,除满族居民外还有许多如汉族、朝鲜族、回族居民,这些都是从外地迁移到长白山地区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更迭,长白山地区已经将多个民族集于一处,成为了满族、汉族、朝鲜族以及回族的共同生存场所。满族在长白山中具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最为悠久深厚,已经成为了长白山地区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土著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居民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与卓绝的智慧,已经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传统优秀文化如典籍编修、剪纸刺绣、舞蹈音乐等,成为了长白山地区的特色招牌。
(二)长白山是满族文化发展传承的摇篮
长白山地区是满族居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具有的别具一格的民族风俗与长白山地区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两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针对于满族居民来说,长白山地区可以说是满族文化创造与发展的根源之处,年俗活动有迎新年、除夕夜祭祀、扭秧歌、观灯等,满族居民将长白山奉为神祖,正所谓“白山发祥远,黑水溯源长”,因此长白山是满族居民的故乡,更是孕育满族文化的摇篮,其承载着满满的满族文化宝藏资源。满族文化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演变中,于共发展求融合中描绘了壮丽多彩的文化蓝图,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互相辉映。
(三)长白山地区是满族居民服饰文化演变过程的见证
从古至今,满族居民喜爱的民俗文化大多是歌舞,满族的歌舞文化大多往往是由生活中的狩猎活动不断演变成的。在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中,满族女子最喜欢衣着旗袍、梳“盘髻”、佩戴耳饰,并且会在腰间别上手帕;满族男子在歌舞中大多喜欢衣着“长袍马褂”,并在头后方会保留发梳辫并佩戴圆顶帽,下身主要以套裤为主。后来随着满族进关,汉族居民与满族居民所着的服装和配饰越来越相似,但是旗袍却没有例外的一直流传到至今,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当前妇女的喜爱服装。
二、满族居民的历史文化特征
(一)满族居民的礼仪文化特征
满族居民讲究礼节,注重以老为尊、孝敬长辈。满族居民遇见长辈时,往往身子会偏侧鞠躬,并垂手以示致敬。不仅仅是晚辈见到长辈要行礼,年轻者见到年长者也要行此礼仪,以示尊重。亲戚朋友相见时,除了基本的握手问候礼仪外,还要互相抱腰接面,以示安好,这是抱腰接面的大礼仪。
在幼辈见到长辈时,幼辈应当将双手抱其腰间,长辈应当用手抚其背部;年老夫妇相见时有“顶头礼”一说,即在久别相见时妻子要用头来顶住丈夫胸脯,丈夫用手轻摸妻子的后脑勺或者后脖颈;妇女相见时行“手拉手”礼仪,也称“拉拉礼”,这与汉族居民的礼仪有所差别。
(二)满族居民的居住文化特征
满族居民的房屋一般分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方向朝向南方,西间称作西上屋,中间称作堂屋,东间称作东下屋。西间有西南北三面炕,三个炕使用着统一的烟囱,也称“蔓子炕”。其中也有两铺炕,包含北炕和南炕,称作“对面炕”。满族居民的炕不是随便就可以坐卧的,因为在历史的影响下,坐卧礼仪有着相对较严格的要求,西炕是尊贵的象征,主要用来供奉祖先,因此西炕不能随便坐人。
由于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老人与夫妇大多同住一屋,为了将彼此隔开,在睡觉时炕前往往会挂上幔帐。炕的文化是满族居民文化组成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木嗑楞”上居住的居民,炕上是一天三顿吃饭的场地,一家人在炕桌的四周,越吃越有热情;老人们冬天基本不出门,大多在热炕上抽烟消遣时光;妇女们大多在炕上做着家务粗活;小孩子们在炕上做着有趣的游戏;若来了客人,不等客人拖鞋,主人就会邀请客人到炕上坐,并递上一支烟;夜晚时分,为了解除人们的疲乏,会将炕烧的热热的,更有助于休息。
(三)满族居民的民俗特征
满族民俗文化的“杀年猪”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习俗,猪作为满族祭祀文化中最重要的贡品,杀猪吃肉即是祭祀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满族居民热爱吃猪肉,逢年过节都会以杀猪的形式作为庆祝。
每逢杀猪时节都会热闹非凡,邻居们都会前来观看并帮忙,东家会利用各种猪的菜品来招待客人,在各式各样的菜肴中,猪肉炖酸菜是其中独具一格的菜肴,这也是东北地区的招牌菜肴。除此之外,东家还会为没有到场的邻居送去杀猪菜,以便让所有人都能够品味到这场佳肴盛宴。一直到今日,在长白山地区的部分乡村还保留着杀年猪的风俗习惯,并在喜庆的节日中与朋友相聚,使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和睦。
结语:
长白山地区发源的满族历史文化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瑰宝,是满族文化精神与内涵的一个缩影,蕴含了雄浑、博大的文化底蕴,对于灿烂悠久、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具有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长白山中的历史文化进行剖析研究无论何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龙,范立君.清代长白山地区移民与人参文化探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4):29-35.
[2]周莹,朱立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J].现代交际,2020,(5):93,92.
[3]张佳生.论满族与长白山[J].满语研究,2019,(2):117-124.
作者信息:孙玉龙,男(1978.11.5—),汉族,吉林集安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范立君,男(1970.07.10—),汉族,吉林大安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东北史、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课题: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以来东北移民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644-1945)”(17ZDA19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和青年扶持项目《清代长白山地区移民与社会变迁探析(1860-1911)》(2019c117);吉林师范大学学术性研究生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清代长白山地区移民与社会变迁》(研创新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