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润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性格、为人处事、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还能够影响到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稍有落后,因此必须较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农村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品德培养是基于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的,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更好的树立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体现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育人价值。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强化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体验式的教学引领,通过明确教学原因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所预习,有所思考,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学习心态,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掌握复杂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受到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导致学生难以融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之中,严重影响着教学有效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引导,所以导致课堂教学考核制度构建不严谨,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教师没有端正自身教学的心态,导致传统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很多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时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提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2.1培养学生设疑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应当鼓励学生不断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如此有利于学生收获学习新灵感,扩展全新的学习思路。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大胆置疑,勇于提出一切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避免受到常规学习方式的限制。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教师应平等、真诚对待,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那些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比如指导学生积极开展预习,并对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部分专业问题,使学生主动摸索,使他们及时找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提问,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解“竞争合作共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提前开展预习,并设置一部分学习问题,如“竞争与合作是什么关系?”“如何才可以在合作中竞争或是在竞争中更好地合作?”“消极的竞争会出现什么问题等”,借助这部分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从这部分问题中挖掘创新之处。
2.2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基础是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深刻理解,另外,学生还会表现出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学会发现和认知新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对相同的问题仔细观察。
比如,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结束以后,引导学生分析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学生彼此学习讨论,同学们发现不少内容都可以被一些问题包括:第一,彰显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质。促进中西部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有效减小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初步达到全国范围内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也是联系我国统筹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第二,彰显了我国对民族问题处理时严格恪守的基本准则。利用上述科学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对问题解答时不再限制于某一个答案,而是利用发散思维,选择不同层次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一步对学习思路进行拓展,丰富了信息。
2.3改革学习方法
传统学习方式更加重视接受与掌握,对发现与探究过于轻视,进一步造成学生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处理实践问题,教师将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不加处理直接传授,学生被动记忆与接收。如此学习必将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改革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发现与探索,使学生对问题及时分析与解决,并通过合作与探究方式开展学习。
2.4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必须密切结合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同时科学安排各项政治实践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感知,还令其产生创新意识。对此,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教材资料设计社会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教师组织开展一些时事讨论、社会热点调查等,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一定程度扩展了思考空间。在“保护自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部分危险的生活案例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无形的学习中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对自我的保护水平,同时也可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的过程中创新解决生活问题。
2.5客观培养面临现实环境障碍
进行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离不开现实的大环境,现实环境的具体情况会影响培养的客观性。由于小学生面临像升学之类的现实情况以及各个学校与单位越来越重视品德修养,品德培养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最后的录取结果。当然,这是一种好的趋势,对培养结果的重视会引导培养者与被培养者重视对品德的培养。可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品德培养结果关系着被培养者以后的发展,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共识”:培养者为了实现升学目标,在培养中并没有依据客观标准,而是在培养结果中过高评价被培养者,这就会使培养结果失去客观真实性,培养本身也就失去意义。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由于大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的授课弊端和个人心态无法端正,导致小学生在课堂当中的表现能力与受到一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当中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堂学习的重点性内容,引导学生在端正心态的同时,能够学会思考。我们能够总结得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必须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8):49.
[2]秘芳云.分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