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18期   作者:王丽梅
[导读] 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中国人的特质、禀赋和“精神世界
        王丽梅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中国人的特质、禀赋和“精神世界”。他强调,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四个特质,与现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力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有着相近的内涵,那就是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进而使人类走向幸福。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了国人的血液,渗入了积极进取的养分,并随着岁月的沉淀日益绵长醇厚。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事件都是客观的,但对事件的体验却是主观的,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客观的事件。
        《礼记·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深刻、缜密而又具体地论证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有所创造和建树,应该如何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一个人如何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的过程。古人提倡实现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人们通过主动学习奋斗来实现。这也鲜明指出,人是谋事创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诠释人生价值、彰显社会价值。这对我们整个民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为个体成就事业、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勤劳、智慧、勇气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正是凭借实干、苦干的精神,凭借不懈奋斗的追求,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提到新高度,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这充分说明,个人必须通过主观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思考,才能使主观意愿如愿以偿。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理论、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促使人类在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理想、奉献社会。
        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我国传统文化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自然、社会要保持和谐,即我们中国人强调的“天人合一”,这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促进个人与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高度一致,这种健康心理的标准可以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和”字概括。


        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促使更多人葆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心灵,享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社会的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的统一,而是“和”与“不同”的统一,是“和而不同”。所以,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我们要承认人的差异性,利用好人的差异性,消除人与人在人格上的不平等,从而不断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基础上达成和谐与统一。
        中国人历来就崇尚“和”的价值守则,并以“和”的价值准则处理事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里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特性,成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宝贵品质。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实现身心和谐,面对生老病死,保持超脱的心态,打破现实的重围,求得心灵的平静,为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打下良好基础。
        三、积极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家”承载着全人类共同的期盼。千百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人类心中不灭的明灯。“天下一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卓越文化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由来已久,并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创造。《礼记》中提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论语》中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使全人类共同走向幸福的初衷如出一辙。
        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多次提及“天下一家”的观点。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天下一家”理念的时代阐释。这种理念的提出,源自于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理念,也铸就了国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至高道德境界,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禀赋、价值观念,彰显了文化自觉、理论自信。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演变,安全、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严峻复杂。如何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新思路、描绘了新蓝图。
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中国梦同世界梦相融相通,是大势所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核心理念,也是最高目标,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谐共存,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相信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会在时代风云中淬炼,向着光明前景进发,成为激荡世界的时代强音,在广袤时空中汇聚起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世代相传,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的态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努力从中汲取积极心理学的智慧养分,担当作为、埋头苦干,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勠力同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王丽梅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传统文化积极心理学思想提高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研究”[18CZDJ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