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琳 赵民航 王蓓
济南广播电视台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大力冲击下,依旧是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接受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少儿电视及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随着“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因素,使得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困难,有的甚至存在即消失,但是向少年儿童提供与他们特定的年龄段相适应的、与他们成长相关联的新闻信息,是电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从业经历进一步分析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内容和特点,从而找出少儿电视新闻未来发展的对策,以便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能逐步探索出少儿电视新闻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少儿节目;电视新闻;收视行为;内容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党对青少年工作规律的认识提升到历史新高度,为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青少年工作站在了改革创新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1少儿新闻节目的现状分析
“关爱儿童,服务家庭”,这句话是我们济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少儿频道的频道IP,同时也寄托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爱之情。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宣传主阵地——少儿频道,如何做?怎样做?才能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天空?笔者结合济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少儿频道的实际以及2018年针对学校一项收视调查结果谈谈少儿新闻节目的发展。
1995年10月1日,上海有线电视台创办了新闻节目《“小小”看新闻》,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少年儿童为收视对象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问世不久就受到舆论界的关注和支持,宣传部领导主张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新闻触角伸向儿童世界。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电视的影响,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在以影像文化为主要表征的大众文化时代”(1)少年儿童往往受制于知识文化水平,对相对抽象的文字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很难产生兴趣,而对相对具象、直观的类人际传播媒介——电视,有天然的亲近感。除此以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孩子越来越多地失去了与周围的人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机会,他们转而将更多的目光锁定在电视屏幕花花绿绿的图像中。
少儿新闻作为一种主要的节目形态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它作为一种主要的自办节目出现在一些少儿频道中,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袋袋裤》、浙江电视台的《小智情报站》、杭州电视台的《老豇豆新闻联播》、武汉电视台的《武汉少儿新闻》、济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少儿频道的《宝贝说事》……这是一些出现在少儿频道的新闻节目,但由于少儿频道开办的时间相对短,可以说一切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国内少儿新闻存在着节目内容狭窄――忽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渴望;播报形式单一――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表达方式成人化――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接受心理;缺失少儿言论――对于孩子们的声音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这种现象似乎只能理解为两种可能:或者觉得少儿新闻节目等同于普通新闻节目,或者觉得它太难做。
2少儿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分析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是借助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以少儿为对象,对少儿关注的事情给予及时报道的一种节目形态,它应该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以“孩子的新闻、孩子说的新闻、孩子应该知道的新闻、孩子说给你听的新闻”作为定位。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是没有必要做新闻节目的,因为他们完全不具备理解新闻的能力;而从“具体操作阶段”开始,少儿新闻节目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儿童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将“社会的需要”视为最强优势的心理需要了,他们确实已经开始关注新闻时事,然而成人的新闻(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又不适合他们。
目前,我市有120万少年儿童,下面我们将以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为划分,分别对这两个阶段所对应的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
2.1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新闻节目
(1)在内容上。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少儿节目的采编工作以及2018年我们频道针对小学生的收视调查表明:在小学生中有63.5%的人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且小学生有关自然(54.1%)、科技(42.7%)、生活(38.9%)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是主动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的,并会主动将从节目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外,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非常关心新闻时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点,并且可以以此来作为小学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借鉴。也就是说,在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新闻节目中,关于自然、科技、生活方面的新闻和时事新闻要占主导,但同时又必须保证小学生的“安全需要”。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灾难性新闻和反映暴力的新闻要有所区别,其他所有的内容都不用刻意与成人区分,也就是说,不要将儿童新闻的内容弄得像幼稚的“真实”童话。
(2) 在形式上。鉴于小学生所处认识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层次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形象化的元素,包括模型、漫画、动态图示等等。例如,一条生活方面的新闻,就可以采取用几幅连续的漫画来表现、由少儿主持人来讲解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一些音效,这样一条新闻就以儿童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再如,一条科技方面的新闻,由于科技所固有的专业、较为深奥难懂的特点,就可以选择用一些造型可爱有趣的模型(这是儿童特别喜爱的),也可以结合一些动态图示,让几个少儿主持人在专业主持人的引导下动脑、动手,通过操作这些模型,慢慢将主题说清楚。总之,只要方式得当,再成人化的内容也可以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2.2以初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闻节目
初高中学生,针对他们所做的新闻节目已基本没有什么内容限制,也不用刻意追求什么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了,关键之处变为如何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观察角度、思想及立场。所以,初高中学生的新闻节目很适合使用学生采访、学生写稿、学生主持的方式来做。但内容上也不要只局限于“身边的事”,学生记者也可以报道国家科研成果、采访名人专家等等。以初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闻节目,不仅可以做新闻联播式的,也可以做关于新闻时事的谈话节目,成人有他们的“开讲”,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开讲”。新时代的初高中学生个性鲜明,他们虽然还不够成熟,但自然流露出的很多想法却往往让人惊异,甚至对成年人都很有启发。
3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分析
3.1转变少儿新闻节目传播观念
首先必须把儿童节目制作的传播观念从以传者为中心转移到以受众客观需要为中心。有专家研究指出,受众的需要主要包括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升华需要、宣泄需要和娱乐需要,儿童时期正处在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求知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电视是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体,他们看电视除了娱乐之外,也希望从中获取一些知识。现代儿童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其他节目所不可完全代替的,他们有很强求知的需要,对少年儿童而言,新闻就是知识,告诉他们闻所未闻的新知,看了一条新闻就增长一些新知。目前的一些少儿新闻节目,孩子们反映认为时间太短、看不够,也就是说每天的信息量不够,身边的事、好玩的事等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少年儿童的信息需求,因此应该加大信息量,专门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
其次是要将“教育为主”转向“寓教于乐”。收视调查问卷中,很多少年儿童不喜欢看现在的少儿新闻节目的原因是节目的教育性太强,缺乏童真童趣,由于少儿受众的特殊认知特点和注意力集中稳定程度的影响,枯燥单调的“教化”会使他们失去对节目的兴趣,“新闻联播”式的少儿新闻是不符合他们收视兴趣的,少儿新闻应该在新闻诸要素完整保留的条件下“寓教于乐”,选取贴近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用灵活多变的栏目设计形式、生动有趣的解说方式、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吸引他们,做到编播有童趣、视听少儿化、亦庄亦谐、活泼有趣,少一些教化,多一些趣味。少儿电视新闻的寓教于乐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主持播报上,用趣味实例解说新闻,在主持人动手操作中播报新闻,或与少儿主持、少儿记者讨论中主持新闻等,当少儿对电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自然会产生饱满的收视情绪;在节奏安排上动静结合、松弛有致;在声音、画面的制作上体现童真童趣等等,都是寓教于乐的好方式。
3.2转变少儿新闻节目的制作视角
3.2.1增加趣味性:以故事化、情节化的叙事方式,增强孩子们的收视欲望。在内容的选取及节目的制作上,要尽量突出内容本身的趣味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闻内容,受到启发教育。另外,可以将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生动的情节,体现新闻的内涵。对于一些已经发生,无法实拍到的新闻,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新闻的原始面貌,寓教于乐,寓教于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上。
3.2.2拓宽报道领域,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认知:少儿新闻的内涵应是"适合少儿接收的新闻",而不仅仅是"少儿的新闻"。所以在报道的范围上,应增加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分量,在日常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各领域中,都可以找到适合儿童接受的内容,只是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新闻的播出形式,具体的语言表达,要选择能为孩子理解的画面,过于冲突、血腥和刺激的场景应避免。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我们的少儿节目对农村孩子的关注明显不够。相对于城市孩子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与多种渠道的信息获取来说,农村孩子可能更依赖于电视传播的信息,然而他们在电视新闻上却看不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报道,这样又怎能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我们不应当把少儿新闻节目仅办成城市少儿新闻节目,而把78%的农村少儿受众丢失掉。
3.2.3鼓励儿童言论,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少儿新闻的视角应该是“童眼看世界”,以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因此节目中应有儿童自己的声音,有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同时我们自己要保持一颗童心,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可以长大,但他的眼睛不要长大;一个人可以变老,但他的心不要变老。鼓励儿童参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对社会事物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并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与自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小把孩子当人,长大后他才会成人"。或许在成人看来,孩子的声音是不完美的,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任务不是要修正它、批评它,而是要倾听它、感受它,认可它的存在。
3.3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用好少儿频道小记者团
少儿频道应成立小记者团。小记者团的成立为下一步提供少儿新闻素材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继而让我们获取更多的新闻资源。笔者认为,小记者团提供的素材肯定是他们喜欢的,必然应该是大部分少年儿童所喜欢的,因此少儿频道小记者团的成立,会为少儿新闻节目提供丰富的资源。
结束语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大力冲击下,依旧是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接受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少儿电视及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随着“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因素使得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困难,有的甚至存在即消失,但是向少年儿童提供与他们特定的年龄段相适应的、与他们成长相关联的新闻信息,是电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相信我们的电视人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少儿电视新闻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琳:《从三大产业环节看我国少儿频道的发展》《媒介方法》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