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与结构功能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7期   作者:姚瑶
[导读]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姚瑶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建设与规划提出明确要求。自此以后,关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研究与讨论热度逐年升高。各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对于“大思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逐步深入与细化。从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理论,逐步发展到四育人、五育人、八育人的提法。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育人”体系建设的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基本得到确定。这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扎实作风。在对学生思政教育新的时代特征给出及时回应的同时,也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目前,关于“大思政”格局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涵盖了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诸多领域。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生态;基本要素;结构功能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是信息的接收者。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传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办好思政课,需要继续在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无一不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传播基础上。因此,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要素,探求增强传播过程有效性的策略,才能更好地把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用真理使学生被彻底地说服。
一、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的结构特性
        对于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的结构而言,无论是主观层面的机制要素,还是客观层面的主、客体要素,只有当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同向而行时,“大思政”教育生态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而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育人结构的功能体现。“大思政”教育生态的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并非简单进行糅合就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各个要素间必须相互耦合,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所以“大思政”教育生态的结构天然带有功能性的特征。必须将各要素进行全面统合,并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思政”教育生态的工作结构。
二、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各要素结构的功能发挥与运用
        如前所述,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的机制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通过相互作用与协同演进,构建出具有先天功能性特征的三种基本结构。而真正育人目标的达成与实现,需要在三种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系统耦合,促进“大思政”教育生态实现有机统一,全面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为了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的各个基本要素与结构应当着重在体制机制建设、育人主体培育与育人环境营造上发挥作用,促进整个教育生态体系从综合体演进为有机统一体,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应有的育人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效果提升对策
        (一)推进信息传播媒介的革新和协同应用
        随着时代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思政课教学的信息传播媒介经历了几次迭代。

从粉笔板书,到电子文档和幻灯片,从投影到多媒体音频、视频,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到真人现场直播的智慧课堂,从社交媒体软件QQ飞信到微信和微信群,从慕课、微课到线上线下交互,将来还会有进一步的革新例如VR技术的应用。媒体技术更新越来越快,思政课教学也不能仅仅追随,亦步亦趋,而是应该长远规划、协同应用。信息的泛滥带来了知识的碎片化和选择困难症,虚拟的界面也不利于思政工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传统媒介并不是一无是处,新媒介也不能一哄而上地加以使用。思政工作者应该从全局计、以长远计,充分细致地调研和实验后进行统筹规划,发挥不同媒介的长处,并留有调整的空间。例如在PPT大行其道的时候教师的板书基本功不断退化,造成了一定的PPT依赖症,一堂课的知识体系本来在头脑里,有了PPT就放在了PPT里,一旦停电、电脑故障或者忘带优盘,课堂就陷入了尴尬甚至失控,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这就启示我们要避免技术依赖,也要避免新媒介跟风崇拜,做好协同应用和批判借鉴的文章。
        (二)推进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学校育人育才的基本依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这一育人方向,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思政教材体系。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材研究、编写、使用、评价全过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根本方向。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教材建设,能够为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引领正确政治方向,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本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和思政工作的奠基工程。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操、品德修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要素,深度融入教材内容体系和实践设计之中,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三)建设“家校共建平台”,营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是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与保证。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到大学后,其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生活单位,家长对于子女的思想观念形成塑造具有原生影响和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模式的改革发展,引导家长身体力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各高校及基层育人单位应通过家长见面会、致家长一封信、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等方式,征求其对学院各项教育活动的建议,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院相关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上来。构建“学院—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家校共建模式,促进学校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结束语
        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的基本理念虽然提出时间尚短,但我国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大格局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脚步,近年来对于“大思政”格局的理论研究也成雨后春笋之态,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实现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化”,其关键在于良性的循环与持续的交互。而本文所讨论的要素结构与治理体系也仅为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众多必要之举的一类方法和思路,其细化落实与配合将是未来促进“大思政”教育工作全面开花结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每一环节,把握其各自效用,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推进“大思政”教育生态建设的落地与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林流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要素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4):153-156.
[2]关志界.高校“大思政”教育理念及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4):174-175.
[3]龙迎伟,王利华.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3-35.
[4]崔磊.基于四川茶叶文化建设保障构成要素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福建茶叶,2018,40(10):295.
[5]吴争强,亢凤华.高校与高中思政课衔接的理性要素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3):54-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