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朝阳区 100020
摘要:在我国,农村金融由市场性市场与政策性市场两部分组成。其中包括直接融资,金融期货市场和互联网市场构成的市场;政策性金融市场中贷款和保险公司作为其代表,背后主要有企业贷款利息补贴、财政保费补贴、定向降准等多种经济政策影响因素理论支持。其中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政策因素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本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金融服务网络业务,为传统银行的电子金融服务创造了不竭动力。但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如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农民金融服务需求不平衡、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等,严重制约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因此,探究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分析金融服务创新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改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支持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
国家需要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村繁荣稳定。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应该被限制于产业金融和区域金融范畴,必须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观、大局观。在传统农业阶段,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金融,但是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明显加大了农业对风险管理、资金融通与支付结算等多项金融服务的需求。
2.2 符合农村与农业的发展特点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特点,建设一种随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自动调节的自适应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等金融形式方面的优势,各类金融机构间要竞争与合作并存。在农村金融管理方面,进一步改革自身高度集中的管理架构,通过管理重心的下移最大限度地追求管理规模与层级结构的合理性,以便应对不同农村区域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金融机构、市场与工具方面,应该注重多样化、差异性要求。
2.3 择优汲取他国优秀经验
农业农村发展这个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亦是如此。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巨大差异,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只能是借鉴合适我国需要的部分,并不是完全复制。例如,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由于我国在经济总量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之不同,只能借鉴某些合理的部分。我国与日本、韩国在农业自然资源、人口密度与生产条件方面有相似的地方,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经现代化,有更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我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比如我国就很难采用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高于城市”资金引流方式。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必须以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作为基础。
2.4 重视风险防范,鼓励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应该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设计必须以风险防范为前提,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不仅影响经济稳定,也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金融创新自身就有风险,对此可以采用“先部分试点,后适当推广”的方法降低风险,提高金融制度创新的积极性,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的约束。
2.5 用增量促进存量,重点优化存量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存量改革作为核心,用增量促进存量。我国对于农村经济金融的制度、组织与监管体系已经有了基本框架,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多层次发展。但是进一步改革的重难点是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因制度设计等原因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就实际情况看来,尽管增量改革相比存量改革简单,但是存量改革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三、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经营主体收入不稳定,不利于普惠金融助力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受天气影响较为突出,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突出的自然风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将会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波幅较大,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突出的市场风险。“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合理预测农产品价格,“谷贱伤农”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收入不稳定,金融机构处于安全性及风险可控的考虑,增加了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难度,不利于普惠金融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2 征信成本高,收益较低
不同于城镇用户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便捷,由于信用卡及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在农村的使用率较低,且农村村民居住地分散,农户信用情况采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成本,建立农村征信系统成为一大难题。加之农业生产高分散、高风险和弱质性的特点,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惜贷”现象严重。
另外,受农业生产本身特征和农民贷款保守思想的影响,小额贷款的主体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和贫困农户,他们的盈利能力较小,风险承担能力较弱,且小额贷款所获收益也不高,因此,“有款难贷”和“有款不贷”现象愈加严重。
3.3 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足
农村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已经走到前台,现代化农业讲究的是市场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走的是高效、精准、专业发展之路,如果不懂这些,怎能服务好农村、农民?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必须要懂政策、懂技术、知信息,要了解农情、农事甚至农技,要随时知道农民朋友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否则,不仅支不了农,还可能变成“扰农”“误农”。如农村大量种植林果等经济作物,工作人员就要懂林果种植方面的知识,如修剪、嫁接等,既给农民提供技术上的参考,也能根据时令调整贷款期限。如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周期通常是一年,林果业种植周期长,栽植到挂果至少三年以上,这种老制度老办法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的需求,贷款期限也应适度调整。
四、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
4.1 严格市场准入
针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时需要严格市场准入,尤其是避免资质较差的金融机构融入市场,这是有效减少农村金融机构隐患的重要前提。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时需要结合积极稳妥的原则来分步推进,强化规范试点的操作,保证机构建设的质量。同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针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时需要结合差异化监管政策。银保监会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丰富的风险处置手段。例如,可以允许行政区内中小金融机构联合出资来设立管理公司,提升其风险抵抗能力。根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以及小微企业贷款比重来进行针对性的监管评级。作为银监部门需要重视风险监管关口的前移,针对审批流程进行有效的完善,尤其是结合新建机构审批时需要强化其各方面条件的审核,选择真正致力于三农服务的机构,避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新建时重现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时,需要针对优先审批注册资本金进行试点,强化资格认证,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针对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核,保障其从业经验和职业操守。
4.2 重视合作
金融合作金融是一种可以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形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农村金融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个良性的金融系统,应该要有政府的支持与商业机构的参与。我国应该在立法、财政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独特功能。
4.3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合作性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形成适度竞争、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合理适当增加边远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点,提高边缘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对于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老年及残弱群体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多元化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更多的适合农村居民特点的信贷、保险、期货等农村普惠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4 创新信贷担保模式降低农村贷款风险
农村贷款风险来源于贷款主体信用评价难、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农民缺乏必要的抵押物等。要破解农民和农村企业信用评级难和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推荐+担保+贷款+贴息的农村信贷担保模式。其中推荐工作由基层党组织负责,把对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评价转为对基层党组织的评价,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声誉转化为可评定的信用等级和申请贷款的依据,评价级别高的基层党组织推荐的农民和农村企业就是相对优质的贷款对象;担保工作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负责,农业担保公司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便于开展担保对象和担保业务的尽职调查工作,有助于规避贷款风险;贷款业务由农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共同负责,农行能够保证贷款资金额较大的金融业务,更加机动灵活的中小银行能够保证一般农户和小规模农村企业的贷款业务;贴息工作由省、市级财政机构负责,财政机构贴息既保证了金融服务机构的利润,有助于提高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还款压力,有助于降低还款风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5 通过云数据完善信用评级系统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收集整合农村农民和企业在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的数据,有利于建立完善农村信用评级体系,一定程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管理的能效。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各金融机构可建立评级授信平台,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收支情况、资产情况和偿债能力等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估,进而制定和划分信用等级,利用信息共享与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分享数据,为其进行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筛选客户提供便利,降低农村金融征信成本,提高信贷质量。
结束语
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以农户为基础、生产经营发展为核心,资金支持是其发展的重要力量。明确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服务创新对策,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春玲.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2017(32):8-9.
[2] 侯国栋.农村金融二元体制惯性及其资本抑制机理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01):119-126.
[3] 陈江.新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反思与创新[J].西南金融,2016(07):54-58.
[4] 朱威鹏,王笑.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