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学装备保障机制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7期   作者:陈珂 曾海兵 刘曦霞
[导读] 本文从现有院校教学装备保障制度问题着手,以院校教学装备管理APP为基础,
        陈珂  曾海兵  刘曦霞
        海军士官学校  安徽蚌埠  233012
        摘要:本文从现有院校教学装备保障制度问题着手,以院校教学装备管理APP为基础,拓展教学装备来源,设立专职装备管理员并完善培训、考核体系等方法,重构并优化院校教学装备保障制度。
        关键词:院校教学装备;数据分析;构建
        1  引言
        士官是基层部队作战与训练的基本骨干,是现代信息化战争任务执行的末端骨干,是操作和维护武器装备的一线人才,是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军队信息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院校是军队士官系统培训的主体单位,为各类基层部队提供理论扎实、技能精湛、岗位能力合格、专业素养高的士官人才。然而人才培养需要除了软实力提升外,还需具备科学高效的教学装备保障机制。
        2  院校教学装备保障现状分析
        2.1  主训装备滞后于部队主战装备,装备保障教学效益低
        院校教学主训装备主要来源于部队退役、报废装备,滞后于主战装备发展,使得学员训之无用,导致院校培训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强,培训效能低。
        2.2  装备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足,无法满足装备管理需求
        2.2.1  装备管理人员更替频繁
        由于院校教学装备使用频率高,装备管理人员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花费大量业余时间进行装备日常管理和维护,而且院校目前没有具体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认定装备管理人员工作量,对其评、续任职称时没有任何帮助,使得兼职装备管理人员不愿意兼任装备管理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装备管理人员更替频繁。
        2.2.2  装备管理人员能力不强
        院校教学装备型号多、种类繁多。装备管理人员受能力、精力所限,无法做到对其掌管的装备都了如指掌。装备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根据装备性能指标进行针对性维护保养、性能调试和故障排除,导致部分教学装备“带病”训练、施训,让“小病”变成“大病”,导致装备出现故障或损坏。
        2.2.3  装备管理规范性不强
        教学装备管理涉及知识面较广。装备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油料的使用管理、车辆的使用维护、电瓶的使用维护、装备的使用维护、备品备件的维护保养、维修器材的管理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维护等相关知识,对于“兼职”装备管理人员来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导致装备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2.3  教学装备保障单一专业教学,无法充分发挥装备全部教学价值
        教学装备使用管理工作主要依托专业教研室进行,导致各专业教研室在考虑所属装备使用管理时仅考虑自身专业需求,没有与院校其他相关专业共同研究和设计,深挖装备所具备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装备的全部教学效益。
        2.4  维护保养不规范,无法满足装备性能维持需求
        保持教学装备性能指标需要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支撑。教学装备维护保养一般分为日维护、周保养等多个等级,每个等级均有相应的规定内容和实施规范。目前院校教学装备维护保养不经常、不规范,长期不具备进行半年维护和年维护的条件,也无法进行装备性能检测、调试,导致装备性能维持达不到要求,经常出现故障,直接影响教学训练。
        总的来说,受院校编制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院校教学装备保障机制还存在装备保障职责不清晰、制度不健全;人员更替频繁,重复性工作多,管理效率低;装备教学保障效益低;配套法规不齐全等问题。
        3  院校教学装备保障机制
        院校教学装备保障应当利用“大数据”、“Hadoop”、等数字分析、处理技术,依托校园办公平台将实验室、装备、实验台等内容通过各类型网络连接起来,构建院校教学装备管理APP。

一是可以统筹保障各专业的教学装备需求;二是可以为教学装备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3.1  构建院校教学装备管理APP
        教学装备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呈现专装专用的态势。但专装的配套设备具有一定通用性,应当作为通用设备使用。因此院校教学装备管理APP中首先应当确定装备类别,例如装备可分为专装(主训专装、示教专装、拆卸专装)、专装备件、专用设备、通装(主训专装、示教专装、拆卸专装)、通装备件、通用设备。院校教学装备管理APP可以将学员、教员、专业、课程、实施计划表、装备、试验台、设备、耗材等教学装备保障相关要素进行整编、优化,为每个要素建立数字档案,记录、整理、分析每年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培训对象、使用学时、装备状态等数据。依托数据分析确定每个专业应当编配装备、设备等数量和类型;统计确定每部装备、每台设备的使用频率和规模;申请采购和调拨装设备、论证训练场地建设等建设依据。从根本上解决装备管理、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3.2  推广“以用代储”模式,拓宽院校教学装备来源渠道
        针对教学装备不足的问题,院校装备教学时应该开阔思路,拓展申领渠道和方式,例如通过“以用代调”的模式,将部队闲置的主战装备以演训、驻训的方式借调至学校,保障专业教学。
        3.3  设立专职装备管理员,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装备管理人员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应当与教研室、系脱钩,由第三方独立管理。
        3.3.1  优化装备管理人员结构比例
        装备管理人员结构比例数值应当与院校配属专装(主训专装、示教专装、拆卸专装)、专装备件、专用设备、通装(主训专装、示教专装、拆卸专装)、通装备件、通用设备的比例相适应。
        3.3.2  建设装备管理人员梯队
        装备管理人员队伍主要由具有一定装备管理基础的非现役文职人员和专业士官构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数据应当呈现“金字塔”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3.3.3  完善装备管理人员培训、考核体系
        培训内容包含智能化校园办公平台使用、专业知识、武器装备维护保养知识等内容;考核包含上岗考核、年度考核和晋升考核,实行考评淘汰制度,提高装备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
        3.4  建立健全装备维护相关制度,提高装备维护保养的实效
        3.4.1  建立合理的维护保养制度
        为了确保装备的连续使用性,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使装备正常使用,必然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装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主要的制度应该包括装备的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和年维护制度。同时针对教学装备在野外驻训、演练,也必须建立特殊条件下装备维护保养的制度,主要包括严寒低温、高潮湿或炎热高潮湿条件等特殊情况装备维护保养的制度。这些维护保养制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院校教学装备的完好率和战斗力,因此这些制度的落实工作必须做好做实,重在平时。
        3.4.2  协同维护,建立巡检制度
        巡检制度指的是上级机关要求装备生产厂家定期地对其生产和管辖的装备进行全面的、认真的巡回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装备故障隐患并予以消除,使装备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装备的使用效益,保证部队安全正常使用装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厂家还需加强对装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装设备的原理、使用、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的处理;在院校装备管理APP中认真记录巡检时的装设备性能指标、关键指标及损耗情况等数据。对院校教学装备定期的维护保养及维修,使得教学装备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为院校办学育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效的保证。
        3.4.3  院校设立教学装备维护保养活动日
        “教学装备维护保养活动日”实际上是院校装备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学习、培训的有效制度,是提高装备管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院校装备使用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使用院校教学装备APP的基础上,是院校教学装备管理更有序、更科学,使装备管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使效率和效益有明显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