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婷
湖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 浙江省湖州市313000
摘要:现如今,各个领域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实施招生的理念。根据大多数省份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每个省份将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录取。本科招生的实施不仅扩大了报考高校的考生的选择范围,而且使考生在对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可以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具有较宽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大规模招生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纠正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现象。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耳边常听到“创新”一词。国家把建立“创新型国家”定为战略目标,企业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这使得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众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中,参与科研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1该专业开设初期存在的问题
(1)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说,其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与其他专业相比要快很多,而且它在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体系能够跟得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步伐。然而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目前还相对落后,这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新技术介绍较少,学生实践课程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2)长期以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授一直没有走出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通常都没有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去实践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学生在学完课程后,都只对8位芯片有一个基础认识,并不了解当前芯片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够基于芯片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应用开发。(3)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导致许多IT企业并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就业。此外,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实验硬件短缺、精力有限等问题,这进一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2改革措施
2.1制定科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大类招生的核心是大类培养,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确保各专业前五学期的课程体系基本一致,这样既保证大类内各专业的基础培养,又为学生以后跨专业读研和就业提供可行性;同时鼓励未进入理想专业的学生通过辅修专业或修读双学位的方式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大类基础培养、辅修或修读双学位等方式,学生在深造、就业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也减轻了专业分流的压力。
2.2注重能力培养,构建和完善第一课堂创新课程教育体系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也谈到了中国工程教育的问题挑战与工程教育研究,要想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就需要让学生真刀真枪去做。所以在“工程项目教育”的理念下,通过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工程研究,来建立知识能力交叉融合的实验与工程实践第一课堂创新课程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认知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基于创客教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使学生建立起专业认同、激发兴趣和工程认知。工程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和大三学生,主要开设从基础-MCU产品设计-智能控制-EDA学习-嵌入式进阶的由初级到高级的专业挑战性课程和计算机类跨学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使学生建立起技能储备、能力提升和工程挑战。工程研究主要针对大四学生,主要开设基于项目设计的专业限选方向课和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能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中完成的工程实践研究(即毕业设计),使学生建立起真题真做、敢于创新和工程实践。
2.3遵循产业规律,创建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实践体系
第二课堂主要是针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已改变传统体系由学科到专业及相应知识、能力要求再到培养方案的束缚,转变为由产业、行业、企业及职业到专业及相应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再到培养方案新的变革,始终强调业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以在第二课堂的工程认知上,主要通过成立校企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地方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等方式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讲座,积极了解产业、行业、企业以及职业的现状,从而促使学生保持专业兴趣、活跃思维意识。在工程训练上,主要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共建教学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任教等方式充分认识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积极开展校园校企合作冠名杯“国光杯”“粤嵌杯”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创青春”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联合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攀登计划”培育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从而达到合理配置资源、丰富内涵形式。在工程研究上,主要通过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渠道,实施“双师”工程指导学生开展实战训练和毕业设计,从而达到融入工程环境、无缝对接企业。
2.4构建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为主的科研创新平台
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程中的知识点,实现学生对所需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介绍了ATmega16芯片的工作原理,在课程设计环节,我们让学生基于ATmega16芯片设计电路,编写程序实现植物自动浇水,通过这个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将电路设计、C语言编程和AT-mega16芯片控制等多门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设置了改进环节,让学生基于市场需求,改进所设计的植物浇水系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我们鼓励和提倡学生在完成大一和大二的基础课程后,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科研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掌握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5聚集多方资源,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运作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机制,但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缺乏积极性、合作关系不对等、合作关系脆弱等问题,这就需要聚集多方资源,呈现合作方式多元化,实现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接,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运作新模式。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搭建平台,让校企自愿“捆绑”合作。
2.6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情况,认识到专业分流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好专业分流时专业选择的机会。通过专业导论课、专家讲座、高年级学生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发展历史概况,专业主要方向的学习内容、技术应用,以及实践中需要遵守的工程职业道德规范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避免学生间跟风导致专业生源差距较大。
结语
总之,通过电子信息类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成效明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的展现出专业自信、能力自信和创新自信,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陈峥.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9).
[2]宋跃,杨雷,杨杰,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1).
[3]秦剑,胡晓,唐冬.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4).
[4]宋跃,杨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
[5]王玉.基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市场,2019,(27).
[6]莫莉,喻洪平,何欣.单片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