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效果影响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4期   作者:颜永太
[导读] 研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效果影响。


颜永太
(云南省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云南昆明650041)

【摘要】目的:研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效果影响。方法: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各随机抽取41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接受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治疗的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运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病人心功能指标,提高病人康复速度。
【关键词】运动康复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若控制不当,病情进展,将引发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给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1-2]。本文旨在于研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效果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各随机抽取41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研究组女19例,男22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0.21±4.43)岁;对照组女20例,男21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0.94±4.19)岁。两组年龄、性别均可比(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给予病人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强心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运动康复治疗:待病人病情平稳后,按其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运动康复计划,运动量由低到高逐渐过度。第1到2天可每天进行2次翻身等床上被动活动,护理人员帮助完成;3到6天开展床上主动活动;7到10天可协助进行1到2次坐沙发或直背椅练习;11-16天每天2次步行活动。第17到21天开展6分钟步行试验。连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的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治疗效果:心衰得到控制,心功能恢复,心电图检查正常,判定为显效;心衰有所改善,心功能好转,心电图检查趋于正常,判定为有效;上述各项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效果用n%表示,2检验;心功能指标用表示,t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心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期临床病症,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目前,药物治疗是控制冠心病进展的主要手段,但长期用药给病人的身心带来极大考验,而且治疗效果欠佳[3]。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中发现:经治疗,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知: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运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病人心功能指标,提高病人康复速度。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运动康复治疗打破了必须休息的传统治疗理念,随着对治疗心衰的深入研究发现,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须卧床休息,但对于病情较为稳定的心功能达到Ⅲ、Ⅳ级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而言,卧床休息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配合合理的针对性的运动康复治疗能最大程度的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效果较好,可明显优化病人心功能指标,确保整体治疗效果,适宜应用到临床。
   
   参考文献
   [1]何飞,周新浪,陈达开,等.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58-60.
   [2]王东伟,马娟,王文平,等.运动康复治疗对CHD CHF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3):255-256.
   [3]张双,刘立杰,刘永政,等.运动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9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