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除绝对贫困到治理相对贫困——我国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高莉
[导读] 摘要:我国始终重视反贫困治理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消除绝对贫困,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我国分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川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我国始终重视反贫困治理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消除绝对贫困,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我国分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先后经历了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和精准扶贫阶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扶贫成就。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工作进入尾声,治理相对贫困成为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治理的重点,为此,我国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常态化缓解相对贫困问题。
        关键词: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1. 引言
        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也始终将反贫困治理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大量的脱贫实践,党和国家带领人民逐渐实现温饱和总体小康,并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但消除绝对贫困并不代表我国反贫困治理工作的结束,相对贫困在我国仍将长期存在。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显然,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党和国家反贫困治理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的扶贫道路。总体来看,我国的扶贫事业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8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年—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2000年)、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2001年—2013年)、精准式扶贫阶段(2013年至今)
        从2013年至今,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采取多种举措,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下派驻村干部联络群众,以及选派第一书记深入基层治理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我国持续投入大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精准扶贫,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事实证明,精准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经过近7年的精准扶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绩,到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10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
        2.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经过漫长的反贫困治理,2020年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会长期存在。如何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逐渐将精准扶贫转变为常规化扶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相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机制
        精准地识别出相对贫困人口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及相对贫困的致贫原因,探索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的相对贫困标准。国外学者普遍将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的40%-60%划定为相对贫困标准。近年来,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率先开展治理相对贫困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浙江省将本省相对贫困线标准确定为当年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的45%。2013年,广东省将相对贫困线标准确定为2012年广东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3%,即3300元,2016年,广东省将这一标准上调至4000元。

2015年,成都市将2014年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作为相对贫困线。
        在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本国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难看出,我国不能“一刀切”地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而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相对贫困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相对贫困标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时,不仅要关注现有的相对贫困人口,还应关注到潜在的相对贫困人口。同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对贫困人口数据库。
        2.2 打造相对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机制
        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在于实现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为此,国家要重视经济建设,打造相对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机制。一是要继续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提升村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此,要盘活农村资源,继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实现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二是要拓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民创收增收。三是要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城乡劳动力自由流通的渠道,增加相对贫困人口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四是重视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村民了解最新的国家方针与政策,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便利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使其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与收入提升。
        2.3 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安全网”,是我国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治理绝对贫困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成效显著。2020年后,我国应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助力缓解相对贫困的积极作用。一是要提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将农民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提升老年群体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动态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费用支出,防止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二是要继续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完善弱势群体救济制度,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燃眉之急。三是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继续为相对贫困群体提供住房补贴、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等,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改善其居住环境。
        3.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始终将反贫困治理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70余年的努力,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扶贫工作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如今,我国针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工作也已接近尾声,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我国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但绝对贫困现象被消除,并不代表我国的扶贫工作彻底结束。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决定着我国要继续反贫困治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将扶贫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C].中国扶贫论文精粹:中国扶贫基金会,2001:143-160.
        [2]张伟. 插花式贫困地区返贫阻断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5):51-56.
        作者简介:高莉(1992-),女,汉族,内蒙古,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戏剧与影视学。单位省市: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