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观察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4期   作者:鲁雪
[导读] 探究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鲁雪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中共选取了56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均为存在各种小儿易患病的患儿,据调查均符合入组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将56例患儿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儿,并分别使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于护理后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使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家属例数分别为16例、12例、0例,满意度100%;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非常满意家属13例,一般满意11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85.71%,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8.68±2.67)分、(85.64±1.74)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对促进患儿康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护理;常规护理;应用效果
引言:近年来,儿童例数较多,促使着人口更加科学化的增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儿疾病发生率[1]。小儿年龄小,生理发育不足,在诊疗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哭闹现象,进而加大了护理难度。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模式较为局限,因此护理针对性不足,无法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新型护理模式,较之常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在护理针对性、管理精细性方面更优,能够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进而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本次对照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对照实验中共选取了56例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患有呼吸道类疾病、胃肠道疾病、身体炎症性综合征,例数分别为19例、17例、20例,患儿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患儿年龄均<10岁,同时患儿除本身疾病外未合并有其他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类障碍。入组后将56例患儿随机分配为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使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每组28例患儿,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儿例数分别为15例、13例,年龄介于1~7岁,平均年龄(5.47±1.64)岁;观察组共有17例男性患儿和11例女性患儿,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岁,平均年龄(7.64±1.0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围绕饮食指导、用药管理、健康、宣教等方面开展。
   观察组与之不同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应开展环境护理。良好的环境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基础条件之一,患儿年龄较小,心理素质较差,若环境质量较差,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孩哭闹现象发生率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2]。护理人员需提高重视度,加强对环境方面的管理,每天早晚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湿度,并在桌面、床头等区域摆放玩具或其他有趣的物件,进而达到缓解患儿心理状态的目的。其次,需实施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每一例患儿具体情况,且可以加强与家属间的交流,了解患儿在饮食方面的喜好,并根据其个体化差异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注意在饮食方案的中,应尽量以清淡类食物为主,增加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最后,应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目前多数家长在健康意识方面提升较快,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有所不足,以至于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在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可为家属开展健康大讲堂,向家属讲解小儿常见病、易患病,并告知家属相关防范措施,以降低患儿日常生活的风险性[3]。同时,当下信息化技术发达,可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的方式定期发送相关健康内容。
1.3 观察指标
   实验过程中需记录家属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并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择SPSS21.0,观察指标分别为(%)、(分),结果使用X2或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2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8.68±2.67)分、(85.64±1.74)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
3.讨论
   当前时代背景下,小儿易患病发生率较高,对其身体伤害较为严重,护理是儿科诊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关键性影响,优质护理是当下实用性极强的一种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稳步提升,并提高家属满意度[4]。本次对照实验中将优质护理应用至观察组,并围绕构建良好的病房环境、加强饮食指导以及健康宣教等方面开展护理工作,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观察组满意度高达100%。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优质护理模式在环境管理、健康宣教等方面以及护理管理科学性、合理性更甚之;同时,通过应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护理质量高达(98.68±2.67)分,高于对照组(85.64±1.74)分,(P<0.05),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适宜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翟静. 基于质量关怀模式儿科人文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9.
[2]王晓云. 基于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的培训对预防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3]张兆娜,苏庆菊,孙明旭. 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在儿科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4):95-96.
[4]王宝娥,周芳平,左丽细. 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9,43(07):813-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