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活化与创新利用研究——以恩施土家族与苗族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李志辉1 梅晟彰1*
[导读] 摘要:针对旅游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不深、融合不畅、利用静态的问题,以土家族与苗族聚居的恩施市为例,剖析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评估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并构建了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活化和创新开发体系。

        1.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恩施  445000
        摘要:针对旅游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不深、融合不畅、利用静态的问题,以土家族与苗族聚居的恩施市为例,剖析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评估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并构建了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活化和创新开发体系。提出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进行活化和创新利用的途径、模式和开发重点。
        关键词:恩施;民族文化;土苗文化;旅游开发
        Study on the Acti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y in Enshi
        Zhihui Li1,Min Lu1*
        (1.Enshi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Enshi 445000)
        Abstract:According to some problems in tourism construction such as lack of culture excavation,unsmoo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static using.This study taking Enshi as an example which is the home of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y.Firstly,analyzing substan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Tujian and Miao’s culture,and estimating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tourism.Then,building the activation and innovation system of those culture.Finally,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ways,modes and development emphases of activating and innovating national cultur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Enshi;National culture;Tujian and Miao’s 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
        1.引言
        恩施州土家族和苗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土苗民族建筑艺术、歌舞艺术、宗教与自然崇拜、文化习俗、医药养生、服饰织艺等方面都是具有极大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业开发中,恩施也存在上述文化旅游开发层次低、内涵与品味有待提高、开发深度与广度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游客体验缺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进行创新利用为出发点,系统分析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开发价值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旅游开发中进行“活化”。以期提升当地旅游特色与市场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对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旅游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Hughes H等(2003)认为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如果仅仅用于吸引游客,其文化可能会随着市场化被异化和贬值[1]。Moscardo和Pearce通过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调查和剖析,认为游客在选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常常在对民族传统文化期望接触程度与当地文化的不舒服感之间寻求平衡[2]。Grunewald通过对巴西波尔图•塞古罗•帕泰克斯地区的印第安人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认为通过舞台化的商业性展示复活了印第安民族文化传统[3]。Van den Berghe和Ochoa指出印加文明与旅游是共存关系,印加人保护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遗产,为旅游商品化包装注入了丰富的内涵[4]。Deaden和Harron通过对泰国北部户外徒步游客的研究,发现虽然可替代性旅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域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但相较于山地部落民族的原真性,徒步游客更多关注的是其旅游体验过程的真实性,仍具有较高的满意度[5]。
        我国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较晚,彭延炼通过对德夯苗寨民族风俗文化与旅游景区的研究,探讨了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二者之间互动的动力机制,以此深入剖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域旅游产业间的互动关系[6]。黄海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域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出发,研究了实现地域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7]。杨胜华、高世祥分别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丽江民族文化与地域旅游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当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统筹发展的途径和策略[8]。另外,一些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包括民族特色、民族知名度、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交通条件、客源市场结构与客源地、旅游地民族感知形象、旅游空间集聚与竞争、旅游地居民认知与态度等,并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活化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如吴必虎、余青(2000)引入的生态博物馆模式[9]、马晓京(2003)提出的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10]等。
        3.恩施土苗传统文化表现与开发价值评估
        3.1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表现
        (1)土家族传统建筑
        土家族民居建筑在造型、装饰、技艺等方面极具特色,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看风水、挖屋基、伐青山、立屋竖柱、上大梁及落成仪式等建房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独特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与宗教文化。土家族人“所居必择高岭”,多聚居于山内,常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聚居而成村寨。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
        (2)苗族传统建筑
        苗族民居具有明显的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常“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族民居建筑在布局上常顺应自然地势、就地取材,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总体布局表现为平行等高线、垂直等高线、树枝型等形式。苗寨实际是一个小社会,有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成晒谷坪、廊桥、鼓楼等公共建筑空间,成为聚会、节庆活动、娱乐休憩的公共空间。苗寨最具特色建筑为吊脚楼和杈杈房,吊脚楼是恩施州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
        (3)民族传统歌舞与戏曲
        恩施土家族民歌来源于土家族人生活与劳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知名度较高的土家族民歌有《龙船调》、《柑子树》、《巴东石工号子》等。其舞蹈大多具有宗教色彩,体现土家族人对自然万物与生命的敬畏和认知,以摆手舞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主要包括茅古斯舞、摆手舞、跳丧鼓、八宝铜铃舞、梅山舞、跳马舞、操旗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等。
        恩施苗族民歌与舞蹈来源于婚姻恋爱、丧葬祭祀及日常生产与生活,历史悠久,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苗族歌舞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苗族少女热情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的表达,通过夸张的动作幅度和情感表达呈现。著名的歌曲有《飞歌》、《游方歌》、《酒歌》等。
        (4)传统节日
        恩施土家族与苗族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性、传承与发展性、趣味性,土家族女儿会等节庆活动已成为恩施特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民族节庆活动。由于恩施地区民族传统节日众多,不同民族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同民族雷同或相似的传统节日活动,如苗族与土家族均有牛王节。同时鉴于各民族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仍保留着各自民族独有的特色传统节日,如土家族的女儿会等。
        (5)民族宗教文化
        土家族的宗教文化主要表现为巫傩文化、狩猎祭祀“猎神”、祭祀“土地神”,婴儿出生敬拜“阿密妈妈”以及土司崇拜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巫傩文化,巫即巫术,通过某种特定的宗教仪式,表达操纵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影响土家族人和自然界的意愿。族宗教信仰与崇拜包括原始自然信仰和崇拜与社会性鬼神崇拜。苗族先人认为“万物有灵”,自身与自然界某些动物和植物有天然的联系,至今仍保留着雷神崇拜、火神崇拜、风神崇拜等自然崇拜及枫树崇拜、龙崇拜、竹子崇拜、蝴蝶崇拜等“图腾”崇拜。
        3.2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价值评估
 
        图1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价值评估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价值评估模型。评估体系包含三层(图1),即目标层(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价值)A、综合评价层B(3项指标)、因子评价层C(17项指标)。通过相关专家按照0~9赋值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其中9~8(含)分表示旅游综合开发价值极高,8~7(含)分表示旅游综合开发价值很高,7~5(含)分表示旅游综合开发价值一般,5~3(含)分表示旅游综合开发价值较低,3~0分表示旅游综合开发价值极低。
        表1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价值评价因子权重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价值评估综合得分为7.6784,表明旅游综合开发价值很高。其中:旅游契合度评分最高,为8.3952,其次为资源品质,为7.8349,开发条件评分为6.2713。结果表明,恩施土苗传统文化资源独具魅力、丰富多样,原真性、丰富性、参与性、资源地域组合、市场条件等评价因子分值较高,反映了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本身的资源品级与旅游开发契合度较高。与当地地域生态资源、生态空间组合度较好,能够很好地满足旅游开发的资源品级要求和空间环境要求,在参与式、体验型旅游产品或项目的策划创意和设计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4.恩施土家族与苗族文化旅游活化与创新开发
        4.1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活化与创新开发体系构建
 
        图2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活化与创新开发体系
        按照原真性、创新性、融合性、体验性开发原则,以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创新与创意应用为目标,从食、宿、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进行创意开发,构建恩施土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活化与创新开发体系。
        4.2 恩施土苗传统文化旅游活化与创新利用
        (1)整合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民族建筑文化“活态博物馆”
        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与苗族聚居地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的“原始”民居,原有的民居建筑形态、风貌及居民生活方式得以完好遗存,是典型的土家族与苗族建筑文化集中地。如利川市的鱼木寨、宣恩县的彭家寨、恩施市的滚龙坝等土家族村寨及利川市张高寨村等苗族村寨。
        (2)提炼建筑文化元素符号用于旅游创意设计
        土家族与苗族建筑具有很强的特色和识别性,土家族代表性的转角楼、六角凉亭与苗族的吊脚楼、杈杈房都是由若干建筑文化符号组合而成。提炼民族建筑文化元素符号,用于旅游景观和标识系统设计运用现代手法并柔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可用的设计元素进行提取,从形态、颜色、材料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应用到新的设计当中,使景观具有生命力。
        (3)创新开发和创意策划文化演艺
        将传统歌舞与戏曲与现代时尚文化演艺创意相结合,深入挖掘恩施土苗传统民族文化歌舞和戏曲内涵,结合土苗民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活动等内容,通过文化主题策划和创意,以恩施土苗特色历史文化与故事传说为内容,以恩施传统歌舞与戏曲文化元素为外在表现,力求原汁原味原生态,增加产品的特殊吸引力。
        以土家“女儿会”大型实景演艺开发为例:挖掘土家相亲“女儿会”文化内涵,以自由、爱情、激情为主题,将土家传统摆手舞(东方迪斯科)、龙船调等进行重新包装和改造,策划土家年轻男女自由恋爱与情歌对唱内容,策划大型实景演艺活动。期间设计游客参与、体验环节,将游客拉入身临其境的时空感。
        (4)创意策划民族宗教文化演艺与相关文创产品
        文化演艺采用剧场形式定时进行表演,满足游客对于民族宗教文化观赏和体验市场需求。根据土家族和苗族巫傩文化、猎神、阿密妈妈及枫树崇拜、龙崇拜、竹子崇拜、蝴蝶崇拜等自然和图腾崇拜,整理图腾神话传说和图腾艺术,研究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挖掘宗教仪式中的图腾寓意,结合现代旅游演艺文化市场需求,按照舞台剧形式策划和设计民族宗教文化演艺活动,并进行定期表演,还原图腾信仰意义。旅游商品应该强调民族文化特性,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中国风格、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根据宗教仪式过程、内容、用具等进行创意,深入挖掘土家族和苗族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文化创意和创新,将宗教文化图案化和符号化,结合当地手工艺品制作,从表现主题、制作工艺、材质、外形和包装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民族宗教创意旅游纪念品,如巫傩文化面具、玩偶、蝴蝶图案艺术品(苗族蝴蝶图腾崇拜)、配饰、手工艺品等。
        5.结论
        本文在对民族传统文化活化理论和途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恩施土家族与苗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和评价,试图探索恩施土家族与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活化与创新利用,促进传统民族文化自有优势与地域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得到有效传承的基础上,提出“活化”和创新利用策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Hughes H,Allen D,Wasik D.The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for Tourism and Culture:The Case of Kraków 200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003,5(3):12-23.
        [2] Moscardo.G.& Pearce.P.L.Understanding ethric touris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416-434.
        [3] Grunewald,R.D.A.Tourism and cultural revival.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1004-1021.
        [4] Van.Den.Berghe.P.L,&Ochoa.J.F.Tourism and nativistic ideology in Cuzco.Peru.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27.
        [5] Deaden.P.& Harron.S.Alternative tourism and adaptive chang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1):78-113.
        [6] 彭延炼.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02):191-196.
        [7] 黄海萌.文化与经济互动研究——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J].思想战线,2009(S1):69-73.
        [8] 杨胜华.加快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民族,2011(06):42-45.
        [9]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85-94.
        [10] 马晓京.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J].人文地理,2003(03):56-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