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还分型?主要有这些区别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鲜梅
[导读] 糖尿病还分型?主要有这些区别

鲜梅
(巴中市中医院;四川巴中636000)

  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最新糖尿病地图显示,我国糖尿病人群已达到惊人的1.14亿,居世界首位。在我国,糖尿病患病基数庞大,成为中老人人群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说糖尿病“家喻户晓”也不过分。但是,你知道糖尿病有多少兄弟姐妹吗?每种糖尿病分型又有哪些区别?
一、Ⅰ、Ⅱ型糖尿病机制的区别
  通常来讲,大部分人仅仅知道糖尿病分为Ⅰ、Ⅱ型,其中Ⅰ型(占糖尿病总病例的5%~10%)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相关,需要终生以来外源性胰岛素治疗,Ⅱ型(占糖尿病总病例的90%~95%)糖尿病则主要是由于长期不健康饮食习惯所致,一般可以通过饮食方式的改善加以控制。
  想要了解糖尿病,就需要先了解一个小知识——血糖。简单来讲,人体进食之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得到新鲜血液的“BUFF”,就会从葡萄糖升级为血糖。如果把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巨大的机场,那么每一个单位的血糖就是一个乘客,大巴是胰岛素,飞机则是离不开“乘客”的各个身体器官和组织。说到这里,又出现一个新的知识——胰岛素。胰岛素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将血糖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的搬运工,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当我们吃饭后,血糖水平上升,就相当于很多乘客来到机场,这时就需要“大巴(胰岛素)”将“乘客”运往飞机。
  言归正传,介绍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是Ⅰ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就好比没有“大巴(胰岛素)”的机场,“乘客(血糖)”得不到及时的疏散,这时就需要以来外部的“大巴(胰岛素)”支援,否则机场肯定会乱成一锅粥。Ⅱ型糖尿病则好比机场的“大巴(胰岛素)”在工作,但是效率十分低下,无法及时的将“乘客(血糖)”运送至“飞机(身体器官和组织)”,造成血糖滞留,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外部“大巴(胰岛素)”的援助,同时对“乘客(血糖)”的摄入进行限流,通俗来讲就是管住嘴巴,也是关键的改善措施之一。
二、Ⅰ、Ⅱ型糖尿病症状和并发症的区别
  Ⅰ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但也有一定可能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其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胰腺β细胞的攻击致使其不再分泌胰岛素有关。Ⅰ型糖尿病是无法预防的,通常由遗传导致,随着年龄的增长,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几率逐渐增高。
   从症状来看:Ⅰ型糖尿病在发病前体重指数(BMI)通常处于正常范围(19~24.9)之间,症状可表现为口渴、饥饿感增强、视力模糊、疲劳易倦、手脚麻木、创口愈合时间延长、体重不明原因减轻等,可总结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而Ⅱ型糖尿病BMI往往高于正常范围,多为25以上,不会出现典型的“三多”症状,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就是由于症状的不明显,导致无法确定疾病何时出现,通常都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这一点和Ⅰ型糖尿病差异显著。
   从并发症来看:Ⅰ、Ⅱ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是在类型上仍然具有一定差异。Ⅰ型糖尿病较为容易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是酮症酸中毒,这一点与Ⅱ型糖尿病相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年龄偏大的患者容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从慢性并发症来看,Ⅰ型糖尿病容易发生眼底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脏病变,极少数会出现心脑肾或肢体血管的动脉硬化性病变。而Ⅱ型糖尿病除同Ⅰ型类似的慢性并发症以外,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的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可能性较高,也有很多患者合并高血压症状。总的来讲,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几率显著高于Ⅰ型糖尿病患者。
三、临床治疗的区别
  Ⅰ型糖尿病一般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达到稳定病情的效果,而口服降糖药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相反,Ⅱ型糖尿病只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降糖药口服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口服降糖药无效、患者胰岛B细胞逼近衰竭或合并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时,也可使用胰岛素治疗。
四、Ⅰ、Ⅱ型糖尿病细分和特殊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Ⅰ型糖尿病——经典T1D:起病急、发病年龄小(青少年为主),“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血浆基础胰岛素水平较低,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酮症酸中毒发生可能大,需要胰岛素维持治疗且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Ⅰ型糖尿病(LADA):起病相对缓慢,发病年龄较大(以成年人为主),早期“三多一少”症状不显著,肥胖发生率低,通常伴有一段无需胰岛素治疗的阶段,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
   特发性Ⅰ型糖尿病:急性起病且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首诊表现多为酮症酸中毒,需要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β自身抗体(-),诊断时需要注意排除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暴发性Ⅰ型糖尿病:起病前往往伴随发热、上感、胃肠道不适等前驱症状,在高血糖症状7d内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初诊血糖>16mmol/L或HbA1c<8.5%,发病时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且无法逆转,绝大多数患者存在胰酶、肌酶和转氨酶升高,且该类型糖尿病可能出现在妊娠其或分娩后,患者胰岛自身抗体(GADA等)可为(+)。
   青年人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存在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族发病史,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单基因遗传病,发病年龄<25岁,发生酮症的可能性较低,临床表现类似T2D,在5年内无需胰岛素治疗。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最早发现线粒体+RNA亮氨酸基因3243位点突变,X伴性单基因遗传病,发病年龄早且患者多体型消瘦,胰岛β细胞功能减弱,自身抗体(-),常常伴随耳聋(神经性)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五、总结
  看完本文,通过比喻,相信大家对糖尿病的分型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我们较为熟悉的Ⅰ、Ⅱ型糖尿病。但其实,糖尿病由于遗传背景的复杂、遗传因素的可变、发病机制的多元、临床表现的多样以及检测技术的局限,其又可以详细的分为多种类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