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4期   作者:朱丽华
[导读] 探讨应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


朱丽华
(云南省澜沧县中医医院;云南澜沧665699)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中医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接诊收治的71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及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经过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病变部位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与水肿消退,并能对面部神经进行有效的保护,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效果观察
  顽固性面瘫是指病程超过2个月没有治愈的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为患者口角下垂或者歪斜,面部肌肉较为松弛,眼睑不能闭合,额纹较浅或者消失[1]。患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留下一定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笔者与科室的医务人员不断探索,对两年来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中医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接诊收治的71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顽固性面瘫诊断;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及观察组39例。 71例患者,年龄为25岁~79岁,平均年龄(43.14±5.63)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40例;病程2~6个月,平均(3.71±0.4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及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首先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因外伤、肿瘤性所致的面瘫、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者、针灸治疗禁忌症等;进行病情诊断及治疗计划、治疗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合事宜等告知,根据患者的选择进行分组分别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治疗效果观察、比较。具体措施如下:
  1.2.1对照组:给予10mg地塞米松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10mg泼尼松片,3次/d,连续用药3d后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逐渐减量,应用10d后停止用药;然后给予维生素B1100mg与甲钴胺注射液5mg肌内注射治疗,1次/d,地巴唑20mg口服,3次/d。对合并病毒感染者加以阿昔洛韦500mg,静脉滴注,q8h。15d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给予温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①在患者患侧选取地仓、颊车、迎香、攒竹、下关、四白、丝竹空、鱼腰、足三里、翳风、牵正、颧髎各穴。应用1.5寸毫针,采取直刺或斜刺法两种穿刺法,对足三里使用提插补法。针灸针刺入后选取下关、颧髎以及两侧足三里将长度为1.5cm艾段插入针柄并点燃艾段,进行温针灸治疗。留针30分钟,每天 1次,连续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两天;②穴位注射:取颧髎、丝竹空、牵正、下关穴,每次选择两个穴位进行注射。甲钴胺剂量为0.5mg1ml,注射前进行皮肤消毒采用直刺法进针,在提插得气每穴注射0.5ml甲钴胺注射液,每天1次,每疗程10次,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天。
?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价:①痊愈:分级为1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运动恢复至发病前水平;②显效:分级为2级,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静止状态时面部肌肉对侧、肌张力恢复正常水平,运动时额纹不消失,用力可完全闭眼,口唇处轻度不对称;③有效:分级为3级,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尚未完全消失,当患者处于静止状态时面部轻度不对侧、肌张力恢复正常水平,运动时额纹轻度消失,可以通过用力完全闭眼,口唇处轻度不对称;④无效:分级为4级及以上,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在中医理论上,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口眼喁斜”“口僻”等,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炎,其发病诱因有诸多因素,本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出皱眉物理、口眼歪斜与眼睛闭合存在难度等症状[2],如果严重者可致面肌萎缩、畸形,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使病情迁延日久不愈,转变为顽固性面瘫。
  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多为脉络空虚、风邪外袭致面部经气阻滞、经脉失调、肌筋弛缓,与机体正气缺乏等为基础病因,人们在感染风邪后,导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去濡养,进而导致了周围性面瘫。中医根据上述理论,应用温针灸对本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增强其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与水肿症状消退,消除炎症,减轻水肿组织对面部神经的压迫,对其神经起到保护作用,恢复面神经功能。该组资料显示:经过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面神经功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丽霞,吴俊,周贤刚,钟渠,杨闯.基于聚类分析的顽固性面瘫中医病机证型及治法研究[J].四川中医,2014,10:77-79.
[2]侯克魁.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6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