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态势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4期   作者: 白宇洋
[导读]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态势分析

 白宇洋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12)
 

摘要: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面临的“最恐怖的杀手”。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往往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且复发几率较高。基于此,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机构,针对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扩散的特点,从多个角度着手,希望研制出抗肿瘤特效药。本文对当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研发态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研发态势;恶性肿瘤

引言:肿瘤是指细胞产生的赘生物细胞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其实质是肿瘤细胞。良性肿瘤通常是指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但生长比较缓慢,虽然挤压周围组织,却不会侵入与之相邻的正常组织,“分界”较为明显,经过手术治疗,普遍能够切除干净,复发几率较低。但恶性肿瘤,即为“癌症”,由机体细胞突变后,不受控制、分裂迅速,对周边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极大扩散。目前,临床针对恶性肿瘤的常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其中“化疗”是指通过摄入化学药品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及扩散转移,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态势进行介绍。
1.当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简述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肿瘤药物超过80种。
  按照其来源以及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烷化类、抗代谢类药物、抗生素、植物类、激素和其他药物(包括铂类、门冬酰胺酶、靶向治疗药物等,但不包括生物反应剂和基因治疗药物)。总体来说,此种分类标准较为“狭隘”,无法整体性概括当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基于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抗肿瘤药物可以分为五大类:
  (1)直接或间接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烷化类及铂类化合物。
  (2)抑制或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
  (3)作用于DNA模板,影响DNA的转录、抑制的DNA,依赖RNA聚合酶抑制RNA合成的药物。
  (4)影响或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紫杉醇类,长春碱类等药物。
  (5)不属于以上四类,如激素类、门冬氨酸类、靶向治疗药物等[1]。
  抗肿瘤药物发展很快,以上分类标准无法全面概括现有的药物和即将进入临床,以及正处于性能检验阶段的药物。
2.当前及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态势简述
  知名医药咨询机构IQVIA Institute于2018年发布的深度报告显示,当前以及未来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方向具有如下趋势:
  (1)全球整体投资必然进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年末,世界范围类针对抗肿瘤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的总花费达到1330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上涨幅度接近40%。其中一项重要的数据显示,尽管欧美和日本的抗肿瘤药物研发资金投入比例从2013年的72%上升至2017年年末的74%,但中国所占比例依然处于上升态势。预计到2022年,总花费竟超过20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对于恶性肿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码”[2]。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针对新型药物,以“抢占市场”作为核心利益诉求;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目标对准“仿制药”,更加关注临床疗效。


如“格列卫”等治疗白血病的“天价药”,已经部分完成或正处于纳入医保的谈判磋商中。预计在未来的15年内,中国等新兴抗肿瘤药物市场上的主打产品,依然是疗效稳定的“老药”。尽管欧美各国将抗肿瘤药物研发重点放在“新药”方面,但市场对于拥有数十年临床实践的“老药”需求数量,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故在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总体态势,以“老药”(特效仿制药)为主,以“新药”为辅。
  (3)制约抗肿瘤药物研发效率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专利保护”。众所周知,针对一种疾病研制特效药物,是一项费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单一药品的花费很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医药公司以“盈利”为主,故专利费用、特效药销售费用往往居高不下。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很多种类的药物上市已久,“专利保护”不再成为限制,故针对特定恶性肿瘤的“仿制药”必然大批量出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好消息。比如在2012年~2016年的5年时间内,全球医药市场出现55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只有美国、德国、英国的患者能够使用其中的40种以上,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患者只能使用其中的9种[3]。总体来看,我国的新药研发以及入市审批流程、速度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4)近年来,多种处于研发后期的管线药物相继进入市场,在2007年~2017年的10年内,增长幅度超过75%。其中,靶向小分子药、靶向生物药大有“逆袭”的趋势。
  (5)在所有种类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免疫治疗药物已经成为热点。截至2019年年末,世界范围内超过300中免疫治疗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实质性的临床研究阶段,此类处于后期开发阶段的药物机制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分别为抗CTLA4、PD-1/PD-L1抑制剂、INDO抑制剂、CD19调节剂[4]。其中,CAR-T细胞疗法刚刚通过审批,未来很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总体来说,当前免疫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已经超过60种,说明针对恶性肿瘤进行免疫治疗,不仅在理论方面获得了突破,在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均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7)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在全球超过700家企业或科研机构投入研发的抗肿瘤药物中,均至少有一种进入了研发后期,绝大多数能够适应多种症状。此外,近500家小型制药公司的研发管线中,超过9成为抗肿瘤药物[5]。在药物研发领域,尽管企业的规模、资金投入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药品研发的质量,但很多小公司提出创造性思维后,通过并购的方式,能够获得大公司的资金支持,从而使抗肿瘤药物研发成功几率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宋,李亚,王继栋,等.高效抗肿瘤药物烟曲霉素的分离纯化及杂质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20,15(04):398-403.
[2]郭瑞臣.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实用肿瘤杂志,2020,35(04):310-313.
[3]李丹云,牛培广,史道华.基于谷氨酰胺代谢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5(07):810-816.
[4].我国在抗肿瘤纳米药物方向取得新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20,47(07):572.
[5]张海龙.寡核苷酸类抗肿瘤药物的专利分析与研发态势[J].科技中国,2019(02):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