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电客车上线运营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试验测试,牵引制动性能是试验的重点。天津地铁2号线增购车试验过程中,列车小级位低速牵引过程中,车辆发生较为剧烈振动现象,本文通过对列车牵引控制原理,车辆振动原因分析,找到合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车辆振动;直接转矩控制;共振
一、车辆运行控制原理
本项目采用直接转矩控制列车牵引工况,车辆运行包括恒转矩控制、恒功率控制和自然特性区,车辆运行控制原理如下:
(1)恒转矩控制区—VVVF
逆变器电压V增加时,增加逆变器频率f,保持V/f值恒定,感应电机磁通保持不变,电机转矩恒定。
(2)恒功率控制区—CVVF
当电压增加到逆变器额定最大输出值时,电压保持不变,仅增加频率,感应电机磁通减小,电机输出功率保持恒定不变。
(3)自然特性区—CVVF
电压保持不变,仅增加频率,感应电机磁通减小,进入感应电机自然特性区域,转矩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
二、故障现象
列车试验过程中,发现低速牵引时存在振动现象。将列车运行在小级位低速牵引状态下,让列车保持低速状态下,列车存在明显的上下方向振动现象,将此项故障定义为本论文所述的小级位低速牵引振动问题。
三、振动原因分析
1、牵引与保持制动缓解配合不当。论文显示长沙地铁出现过列车牵引与保持制动配合不当,造成车辆振动问题,经过调整牵引与保持制动软件配合,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测试是否存在此问题,将列车保持制动功能切除,在列车低速小级位牵引过程中,列车振动现象依然存在。
2、牵引电机启动电流冲击。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冲击电流峰值为8~12In,持续时间20ms~30ms左右,启动电流值5~8In,持续时间1~10S。本项目采用VVVF直接转矩控制,采用变频启动方式,具有启动电流小,启动平稳特点,TMS监控软件显示不存在启动冲击电流,顾分析非本故障原因。
3、VVVF输出三相交流电谐波含量过高,造成车辆振动。旋转电机定子中正序和负序谐波电流,分别形成正向和反向旋转磁场,使旋转电机产生固定数的振动力矩和转速的周期变化,从而使电动机效率降低,发热增加。谐波原因引起车辆振动,列车会在不同速度下产生不同程度振动,本试验列车仅在速度为2公里左右时产生明显振动,谐波引起振动现象不一致。
4、三相阻抗不平衡,引起三相电压不平衡。在不平衡电压作用下,负序电流产生制动转矩,使异步电动机的最大转矩和输出功率下降。正反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脉动转矩,可能引起电机振动。VVVF输出数据正常,三相电压平衡度较好,顾分析非本故障原因。
5、电机加工误差。电机加工存在误差,转子回转几何中心与重心不一致,电机转动过程中,会产生振动,速度越高,振动越明显。电机制造商此产品较为成熟,全国大规模应用,未出现加工误差问题,且全部电机存在振动现象,非个别电机。
6、直接转矩控制低速区控制不当,造成车辆振动。直接转矩控制低速区控制不当,会产生脉动。直接转矩低速区范围主要指30%额定转速以下,直接转矩控制不当,列车存在一定程度的脉动冲击问题,降低乘客舒适度,本方案低速采用18边形电压矢量空间控制代替传统的六边形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控制精度高,冲击限制好。速度范围与本故障特点不符,顾分析非本故障原因。
7、电机与转向架或车体共振,引起车辆振动。针对共振问题,分别在电机、齿轮箱、转向架布置振动传感器12个,具体布置位置如表1。
表1 振动传感器布置
测试结果如下图:为防止测试存在误差,在三个动车分别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试结果见图1、图2:
图2 电机测点数据
(1)从图上看出,共振频率为15HZ,转向架的驱动侧和非驱动侧垂向加速度存在10多倍的差距。
(2)在列出速度为1-1.5公里时,电机与转向架发生共振。
(3)在其他速度区域,电机的振动加速度和转向架的振动加速度相当,并且转向架上的四个点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故障解决方案
1、牵引供应商更改脉冲分配版程序,由V2.0升级为V4.0。减少MCU扫描周期,电机输出与目标输出误差减小,全速度周期内电机自身振动幅值减小,振源幅值减小,电机与转向架共振减弱。
2、惰行工况下,低速封锁电机励磁。牵引供应商为提高列车牵引响应速度,在列车惰行时,提供励磁电流,提高响应速度。改进措施是低速惰行时封锁电机励磁,减少惰行励磁造成车辆振动。
3、通过修改电机控制软件和低速区段封锁电机励磁,2号线车辆小级位牵引振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AW0、AW2、AW3状态下,验证车辆运行状态良好,运行平稳。
五、结论
通过对直接转矩控制原理、牵引控制原理,电机振动各种原因的分析,并结合振动试验测试,确认车辆振动原因为电机与转向架共振引起,通过牵引供应商软件优化,解决了车辆小级位低速牵引振动问题,列车运营两年多,未发生此故障,故障得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甘敦文.地铁车辆异常振动分析[J].铁 道 机 车 车 辆,2014 年 4 月,第 34 卷 第 2 期
[2]施耐德电气专家团队译.电气装置应用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
[3]刘屏周.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