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邹思晗 陈翔 王硕 韩宁
[导读] 摘要:我国地缘辽阔,各地区气候多样,旱涝不易调节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给予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支持。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我国地缘辽阔,各地区气候多样,旱涝不易调节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给予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支持。但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和一系列工作的进行,发现以往的思路已经落后,工作者必须不断总结,创新,结合区域气候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使防汛抗旱工作尽早落实。
        关键词:防汛抗旱;工作;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前言
        旱涝本是自然灾害,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南北气候差异极大,使得南北旱涝频发。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充沛,在气候变化大时容易引发水灾,而我国北方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较干燥,季节性较明显,时而降水量不足发生旱灾,我国人民深受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重工业的不断进步,旱涝频发告示我们以往的工作模式已经落后。我们必须提高防汛抗旱意识,在旧的体系下加入创新型理念,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打响防汛抗旱攻坚战。
        1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水旱灾害的全面认知和理解
        以往防汛抗旱工作中,我国将工作重心放在旱涝的防御上。特别是在旱涝频发期。但是这种工作形式往往很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灾害频发,同时大量的资源投入对我国来说也很吃力。长远来看,不能为我国经济带来任何益处,尽管有一定成效,那也是治标不治本,有很大局限性,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预警水平较低,基础工作不实
        目前我国气象监测系统还不成熟,不能提供精确的旱涝讯息,以至不能对汛情及时防控,但主观因素是气象预测部门基础工作不实,如为了提高基层警觉度,无论雨情大小,一律预告为有雨,长此以往,基层防汛人员会对气象预报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麻痹思想,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19年全年降水量为近五年来的最少,但是当年县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测中,次日有雨的预报却是历年来的最多,后期以至于基层监测人员对天气预报产生质疑。
        1.3基层防汛人员体系不稳定,缺乏经验
        目前基层防汛体系人员多为乡镇、村组人员,人员调动、更换频率高,结果每年都是不同的人员在负责基层防汛工作,再加上一些工作人员新官不理旧事,造成工作空档期,不利于防汛工作开展;其次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这里所提的专业程度不是指学历方面,而是工作的繁杂程度,基层人员数量有限,但是近年来各方工作都趋近于正式化、规范化,简单的说就是工作量越来越多,但是人员配置上却没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人身兼数职,一个工作人员,身负农产,会计,防汛,党建等多重工作的时候,一到汛期,同时要抓生产,又要抓安全,试问他能拿出多少的精力到防汛工作上。
        2防汛抗旱工作的改进措施
        2.1灾前全面预防
        及时进行旱涝预防,能够有效降低损失。然而,灾前全面预防工作的实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只有部门增强灾害意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自己的职责,召开灾前预防会议,要求地方增强相关意识,将雨水情况上报并及时分析总和,科学调整分配各地区单位,确保水利工程系统的运转。
        2.2做好信息化建设与设计的统筹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其涉及到许多部门与方面,包括水利、护气象、抢险等,各个部门之间必须做到统一、协调,才能保证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由于信息管理的不到位,比如信息滞后、重要信息不能及时发现等因素,会导致防汛抗旱工作出现一些纰漏,对此,采取信息化统筹管理,可以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情况的深度了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作的改善,实现防汛抗旱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设计的统筹下,信息处理能力会大大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关键信息提取与传递等,都会得到进步,各部门信息不再孤立,条块之间能够有效融合到一起,而不是分裂开来,将水利信息网络、信息采集以及应用系统等全部统筹起来,促进防汛抗旱工作的进步。


        2.3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2.3.1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的采集是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如果信息采集不全,容易造成防汛抗旱工作出现疏漏,所以,需要在采集环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观测站使用灵敏、准确的传感器,并构建系统、完整的测报通信网和分站,保障采集到的信息能够在及时共享、实时掌握,为防汛抗旱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3.2建立数据汇集平台。
        要想更好地发挥采集的信息的价值,需要构建数据汇集平台,将所有信息纳入其中,包括水雨数据、工作情况以及灾情数据等,数据管理需要以数据分布协议作为基础,并对数据格式进行变换,确保所有数据保持一致性,提高数据使用的效率;同时,在防汛抗旱工作相关部门之间,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沟通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换。如此以来,可以实现对水雨信息的自动收集与录入,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丰富信息内容与完整性,不再限制信息输入方式,可以同时进行多路水雨信息的传送。
        2.3.3构建数据中心。
        防汛抗旱工作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洪涝旱灾是由地域、气候等影响因素决定的,发生位置是随机的,无法建立集中的工作场所,也就是说,水利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工作人员交流等会受到时间、空间较大程度的限制。对此,在信息化运用中,构建数据中心,将不同防汛抗旱工作站的工作信息、相关数据等统一到数据中心中,由专业人士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做出可靠的防汛抗旱决策,突破时间、空间对防汛决策专业性产生的制约,让专业人士能够更为直接、深入的对防汛抗旱工作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保障防汛抗旱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2.4强调防汛抗旱与人水和谐密不可分
        防汛抗旱从根本上是水的治理,总结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特点和经验,防汛抗旱工作是对水系统的调整。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不能因为旱涝就改变人水和谐的观念。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正是把人和水这两个体系看作一个整体,平衡不同地区对于水的需求,以平衡人水体系为出发点发展防汛抗旱工作,将“覆舟”转化为“载舟”,进而缓解旱涝灾害,顺应自然规律,在原有的生态模式基础上,将灾害降低到人类社会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2.5政府部门应当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分析我国防洪抗旱工作,在政策上,应当加大对气象预测部门的管理力度,据实报告,增大可信度。对于基层防汛人员体系不稳定,缺乏经验问题,应当根据地区情况,实施撤乡并镇方案,通过合并的方式,减少重复工作,腾出更多的人力;基层防汛工作人员需要非专业但是专职的人员,并定期基层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工作交流。此外给予资金支持,配备充足的设备,例如救生衣、救援灯、抽水泵等,并对设备定时检测维修,修建水利工程,确保突发灾害时防汛抗旱工作能够运行。
        2.6非工程措施方面的改进
        根据各地条件,参考地形和通信条件,酌情减少视频站点,将新增资金用于建设一般数据站点,扩大一般数据站点的覆盖面,尤其是山区地形,局地降雨比较常见,通过扩大监测站点的覆盖面,减少监测盲点,灾害预报精度愈高,预见期越长,减少灾害损失的作用就越大。同时,政府应规定各相关部门联动配合,数据共享,减少资源浪费。灾难来临前,制定详细的救援计划,事先转移人员物资;灾难过后,对灾区进行重建,国家可以适当调整地区税率,促进地区发展。
        结语:
        总之,防汛抗旱工作与区域环境和国家经济息息相关,新的发展意味着防汛抗旱工作更加艰难,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频发的灾害,只有不断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防灾体系,减少人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孙朝余.辽宁省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及对策研究[J].中国防汛抗旱,2017,27(4):43-45.
        [2]严洁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4):134-135.
        [3]何恺.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2013(9):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