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教材,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赵 丽
[导读] 深度研读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河南省卢氏县基础教育教研室   赵 丽

摘要:深度研读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整体研读教材,抓住联系,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读“活”教材,读“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深度研读   生物教学  有效性
        一、深度研读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我们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绝大多数非生物学专业,同时由于县域内各乡镇学校分散分布等诸多原因,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非常普遍,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极大地制约了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对于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来说,读全、读懂、读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才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发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专业知识的保障。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初中生物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具有很大的新意,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新人教版教材插入的一些图片,都是通过编者深思熟虑过后得来的,并不是随意编写的,因此,教师要把教材上图文并茂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研读,要对图片的意图进行深入了解,理解编者的用意,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课中,图1-1阳光下生长的小麦,教材图片下文字“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注意是“绿色植物”而非“植物”,就是要读全读懂不是所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只是整个植物界的一部分。再如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教材是这样描述鸟卵的结构的“卵黄(蛋黄)是鸡卵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着卵黄膜。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的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黄外面的卵白(蛋清),也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作用。卵壳上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以保证胚胎发育时能够进行气体交换。”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时,要读懂读透这部分专业性知识,要明确认识到一些教辅上“鸟卵的卵细胞是由卵黄膜、卵黄和胚盘三部分构成的”说法不够准确,进而提出疑问“鸟卵的卵细胞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去查阅资料,去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二、整体研读教材,抓住联系,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整体研读教材,主要是指钻研单元教材。


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教师要整体研读教材,能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可以依据单元内容的结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探索和认识新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物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教学设计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学评价要可操作、可检测,要考察深度思维,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八年级上册在进行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时,让学生对比脊椎动物的不同类别,适时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渗透生物进化的思想,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鱼类的结构与它的水生生活相适应,两栖类的结构可以让它进行水陆两栖生活,爬行类动物有了许多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鸟类的结构就是为飞行生活精心设计的,哺乳类动物的结构,充分体现出它们适应不同陆地环境的强大的生存能力。
        三、读“活”教材,读“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新教材表现形式很新颖、灵活、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这一特点很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活”教材,读“宽”教材,着眼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倡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平等交流,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的结构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制动物细胞模型。上课时,学生带来的“细胞”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用凉粉,有的用琼脂,有的用藕粉,有的用果冻,有的用胶水……看到这些大胆的创作,惊异的同时,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探究晚育的意义,通过创设数字化情境,让学生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结论。再如,校园绿化设计活动中,随着一幅幅设计精美的图案的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新教材中,探究性学习贯穿始终,这也是新、旧教材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深度研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筛选教材的本质信息,重新构建知识的结构系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