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小学国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由法成
[导读] 问题的提出:中国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和艺术家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所形成的一种技法完善、理论完备、传承有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绘画载体,在世界艺术之林璀璨夺目。

山东省邹平市教研室  由法成  256200

        问题的提出:中国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和艺术家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所形成的一种技法完善、理论完备、传承有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绘画载体,在世界艺术之林璀璨夺目。但是,由于她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严谨的程式法则,对小学生来说极不容易接受,如同一位耄耋名宿穿越千年来和一名童稚少年对话,因两者的年龄因素、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大相径庭,其结果往往是要么生搬硬套,要么囫囵吞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明显的影响。那么,
        怎样才能既让学生体验到传统国画的魅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欣赏作品多元化。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中国画作品,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让学生感受其雄浑博大,笔墨语言的浓重浑厚;倪云林的《六君子图》让学生感受其萧疏淡远、不染渣滓,笔墨语言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黄宾虹作品的朴茂华滋、齐白石老人作品透露出的造型简约和红花墨叶、吴冠中作品的现代构成……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的风格迥异和多姿多态,笔墨工具是为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的,不要成为我们创作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绘画材料多元化。如果我们简单的教授低年级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画中国画,师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和“范作”、“经典”对比,越比越觉得画的差、越比越觉得没有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采取以毛笔为主,多种材料融入的方法。例如《下雨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课)这一课我在指导孩子表现雨景的时候,就融入了油画棒(排油法)去表现雨滴和雨丝以及水面的反光,泼墨和破墨法表现天空乌云和大面积的物体,生动的表现出了下雨的情景同时又降低了技法上的难度。在表现花鸟类题材的创作时,我和学生动手搜集了树叶、农作物秸秆等制作了“模板”,在“模板”上刷上不同深度的水墨和色彩,让色墨有机的融合,然后采用宣纸拓印的方式,将植物的纹理拓印在宣纸上,根据画面的纹理、色彩、空白等效果进行二次添画创作,想象添加小动物、小蝴蝶、小蜜蜂等,真正做到了“零基础”当堂完成国画创作的效果。所以我的教室除了常规画具以外,秸秆、石块、树皮、麻布、卡纸堆得一堆一堆的,它们可不是装置和摆设,是我为学生提供的“神奇”材料。
        三、笔墨技巧多元化。


传统的中国画尽管非常讲究用笔、用墨和程式化的技法,勾勒、晕染、皴法等,究其本质无非也是点、线、面——绘画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尽量不用成人的作画要求去要求孩子,而是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总结表现事物的规律,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识到中国画创作和儿童画创作只是工具、材料不同,画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有效降低技法难度,还原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还给学生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执教《彩线连彩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没有让学生陷入画的是什么、怎样用笔、构图合适不合适等专业化问题,而是首先让学生用水墨和颜色在宣纸上用点、线、面(涂)任意挥洒,体验宣纸渗化、色墨交融的神奇效果,然后用长短、粗细、曲直不同的线分割画面或者连接这些符号,用不同的点调整画面的疏密,从而创作出了想象丰富、现代感十足的国画作品。
        四、作业设置多元化。对中国画的评价和欣赏离不开作者的时代背景,古人的时代和现在孩子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的孩子们正处在科技高度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正值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即将确立的过程,他们具有儿童般天真烂漫的天性,也有对事物发展初步的研判能力,因此,传统题材的作业设置如山水画、写意花鸟画、写意人物画等与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表现的欲望,因此适当的引入植物写生、人像写生、当地风景名胜写生,以及扩充科幻、环保、卡通题材的国画作业,如以《海底世界》、《仰望星空》、《森林里的晚会》等富有趣味的作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五、作业评价多元化。教师评价可以突出画面的呈现效果,但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业,诸如线条的质量、墨分五彩、用笔的准确、像不像等,要用孩子的眼光和童心欣赏和评价他们的作品。齐白石大师尚且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呢!只要他们在创作时投入了情感,真诚的表达,在我们的眼里应该都是优秀的作品。学生自评和他评往往会突出画面的故事情节,要强调自我感受和语言表达。
        多元化的小学国画教学不是对传统国画的割裂和反叛,而是对国画的形式语言的探索和补充。任何一种艺术语言都脱离不了民族文化的影响。清代画僧石涛(生于1642年)在题画诗中说“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我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三百多年前的石涛在当时是极具创新精神的画家,但是我们现在来看他并没有脱离传统国画的审美特质,他的绘画也成为专业临摹的范作。文化是一条不断吸收和吐纳的历史长河,创新是她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僵死的形式都将遭到历史的摒弃和淘汰,面向二十一世纪,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