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公民精神的培育路径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陈有明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当前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意识到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培养自家孩子以及学生的精神文明上。

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陈有明   224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当前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意识到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培养自家孩子以及学生的精神文明上。因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哲学”的视角,通过确立“尊重学生哲学天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组织“围绕教材主题,拓展思維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创建学习共同体,需要对整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将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公民精神;培养
        在社会、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更加重视、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人格品质、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可以逐渐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公民。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要求,是该课程的落脚点之一。
        1.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发展现状
        1.1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若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从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较为单一。在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让学生长时间、无限制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氛围。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只是单纯地透过本课程来开展教学活动,难以让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达成。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法治、道德教育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调动,在课堂上也感受不到快乐、愉悦感,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做真正的自己,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1.2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理解不深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均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而学生的兴趣、动机均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激发、维持,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参与。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非常无趣,听起来也非常乏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直接导致学生的兴趣、动机未得到充分激发,对学生学习效果、公民精神的提升极为不利。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精神的对策
        2.1确立“尊重学生哲学天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天生的哲学家,思想既丰富又善辩.早在战国时期,列御寇就以《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与两小儿的对话向世人展示了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和思辨的意识,学生生而具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冲动,这是一切哲学思维的内在机制,而成人的哲学思考是学生哲学发展的后续环节".《道德与法治》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插图和讨论的篇幅,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去充分发现、自主创造.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不断交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风气越发向现实的方向发展。在此种教育形势下,初中教育中依旧不能忽视学生的精神教育。而如何让学生养成较好的公民精神,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国的公民教育领域也存在滞后的问题,学生的公民精神、意识较为薄弱。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也需不断创新教学形式,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2组织“围绕教材主题,拓展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
        伴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公民精神与时代发展有密切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公民精神时,也需不断丰富公民精神的内涵,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创设。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善于创新、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才能予以学生更好的学习空间,起到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学环境对学生来说有积极作用,教师也需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案例知识,引导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章节“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活动中,旨在助力学生树立公平意识,并能够理解公平的作用及如何树立公平意识。学生哲学的教育目标中提出批判思考力、创造思考力,就是强调学生应当具备批判、怀疑的精神,体现哲学素养,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和盲从书本,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批判、质疑的态度和能力,是新时代创造性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将学生哲学的理念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就是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看待世界,敢于表达自我的观点和看法。
        2.4构建多样教学活动,提升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从“追问"开始的,他们常常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强意志,也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的困惑与好奇提供土壤以及进行哲学素养的渗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来构建出课堂、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章节“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教学活动中,旨在助力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并理解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结束语
        总之,哲学素养就是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培养批判、创造、关怀的思考能力,为日后更好地做人和适应社会做准备。所以,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就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心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推动学生公民精神以及学习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其瑞.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教学——以“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6):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