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颜晓月
[导读] 随着高中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部分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逐渐下降,有些学生尽管十分努力学习,但始终无法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  颜晓月  225721

摘要:随着高中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部分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逐渐下降,有些学生尽管十分努力学习,但始终无法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高中数学学习,成为教师教学以外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四种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高效方法,以此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习能力;数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方面的深入实施和广泛渗透,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模范式、被动式的学习方法,而是极具探究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模式。教师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在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知识、提高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高中数学作为高中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和形成优秀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应时代的进步,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形式,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根据学生主体特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反映和生动体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今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能的提高起到基础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根据学生主体特性,贴近他们学习情感深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高中阶段作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情感的有效养成,能够对学习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和空间,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其次,要根据学生主体特性,重视他们社会特性的发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性。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江山野曾经说过:“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的思维,而不是教师的教师将会转移 ”。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教学模式的“全包”,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问题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数学习题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习题是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习题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等因素得到有效培养,自主运用数学思想寻找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重视习题探究的特性,通过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探索数学特点的问题,建立一些数学知识转化为各种情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积极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学的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扮演好指导和引导的角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方法探索、流程、程序等,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思维系统。
        教师还可在习题练习教学中开展变式题型教学,即通过开展知识变式(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变式)、题目变式(“多题一解”)、方法变式(“一题多解”)、思维变式等开放性问题的训练,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反思情境,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自我唤醒自我的过程。反思性数学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的反思,是为将来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做准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就我们目前的高中生来说,反思能力普遍偏差,对反思意识也不强烈、不迫切。每次考试,都有不少学生在一些不该出错的地方重复犯错,甚至“屡教不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反思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使反思成为能够使其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思维方式.例如在解题“求过点(0,1)的直线,使它与抛物线y2=2x仅有一个公共点。”一个学生的解法是:设所求的直线方程是y=kx+1,由方程y=kx+1和y2=2x解得,k2x2+(2k-2)x+1=0,据题意△=0,解得k=?,所以所求方程为y=?x+1。待学生做完后,教师让全体同学进行思考,这样的解答过程是否合理呢?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发现上面的解题过程中有三个不严谨之处:首先,设y=kx+1,则已指定所求直线的斜率必然存在;其次,忽视了k=0的情况;再次,混淆了“相切”与“仅有一个公共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发现了自己思考中的不足,牢记以后遇到一次项系数带有参数的直线问题时,一定要讨论斜率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样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思维的缜密性。
        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提高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学生数学解题技能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和锻炼而忽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培养,导致我国出现大量“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弱”的高中生。
        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注重生活情景的设置,使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激发区,将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成问题教学情境,通过生活情境问题的解答,促进学生在解题中感悟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比如在讲解数列知识时,可以引用储蓄利息的计算来进行问题解答;在指数函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设置“细胞进行裂变”的情境进行教学。
        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实践的锻炼,从而使学生数学应用的习惯得到优化。课外实践锻炼是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进行提升的重要法宝。教师要具有发展的长远眼光,将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问题借助现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经验进行解答,从而在提升能力中形成应用习惯。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知识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了“在三角形ABC中,tanA=1/4,tanB=3/5,(1)求角C的大小;(2)若三角形ABC的最大边的边长为√17,求最小边的边长。”的课外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通过集体讨论,集中分析,发现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两角和与差的公式,以及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等解斜角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以及推理和运算能力,学生根据这一要求,通过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角C=3/4π;最小边的边长为√2.在这样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
        结语:总之,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的重要基础和条件,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主体特性,注重数学习题教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反思情境,培养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亚萍.数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