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的思维变革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 汪辉勋 钟维祥
[导读]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开发,对社会多领域全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汪辉勋   钟维祥     637000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开发,对社会多领域全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区块,如今的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在思维方式上也会因大数据的支持发生一定变革。即局部化的还原思维向数据化的整体思维转变.本质性的因果关系思维向现象性的关联思维转变、固定式的精确思维向动态式的混杂思维转变。
[关键词]大数据;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思维变革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后生力量。掌握收集、获取、评析、推测其思想言行及情绪趋势方式方法是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不过,以往的乃至小数据时代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很难系统全面、客观化、数据化再现中学生的思想、言行等信息。原因之一便是在传统技术的影响下,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存在局限。大数据的兴起与运用,有利于推动教育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大数据的内涵
       数据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从对事物的记记忆描述到对科学的量化分析,数据从来都是重要的依据。然而,囿于技术的局限,传统数据只限于对自然事物的记录与分析,对主观事物诸如人们的情绪、意识、思想动向等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分析往往力不从心。伴随智能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这项难题逐渐得以破解。
        何为大数据?国内外学者对此莫衷一是。麦肯锡(MGI)提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 ]国内学者提出应从狭义和广义去界定:狭义上侧重数量和规模宏大,该观点主要是与小数据相对而言:广义上则认为数据处理技术也是大数据的内在范畴。
        综上,笔者认为大数据不止体现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庞大,信息破解技术的强大,反而蕴含着一种全新思维。因为,在大数据视域中,任何事物包含人的精神世界均可用数据记述、评析和预测,通过数据直观揭示内在本质。因此,大数据的基础是数据、关键是技术、核心是预测,其真正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人们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时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新方式。
        (二)大数据时代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思维变革的内涵
所谓大数据时代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思维变革,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者在开展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实践活动中融入大数据相关技术、理论、方法、思维后所产生的思考分析问题方式的变化和革新。
        (三)大数据时代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思维变革的表现
        这一思维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局部化的还原思维向数据化的整体思维转变
        局部化的还原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介于问题存在复杂性,难以从全局中洞察和认知,往往将对象拆分为若干而简化的部分后逐一分析再还原以推整体的思维过程。分而治之、庖丁解牛以及教育信息获取中的抽样调查便是这一思维的现实写照和体现。传统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也存在类似思维。


现实中,我们往往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交流的方式抽取部分地区、学校、年级中学生来获得相关材料和信息,然后分层局部分析,从而归纳整体中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并加以后续的对策实施。这种从部分推整体的还原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甄选富有典型代表的局部去提取整体状态,也可以给以事物偏向质的规定性。然而,局部还原并非等于整体也无法代替、共性并不完全包含个性,对于教育者而言,每位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更不能忽视。
        大数据思维不再仅仅强调选取样本或局部去代表整体状况,反而倾向数据化的整体思维。获取学生网络道德信息时,我们不再执念于部分学生的选取,而是通过大数据,给以每位学生在网络上留下的细节言行和足迹碎片展开收集和处理,全角度、多方面、系统性掌控其网络道德状况,从而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不难看出,这一思维倡导的便是让数据说话,兼顾任何一位对象,即“样本=总体”的整体思维。
        2.本质性的因果关系思维向现象性的关联思维转变
        现象和本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体现,要求透过现象抓本质。诚然,这一思维是科学合理的.但这往往伴随思维定式-因果关系思维:任何现象结果的造成必有原因可寻,并紧抓现象回溯原因,以此推测给以质的判断。如此思维反映在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方面,便是往往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或对网络信息的评价推测其道德动向,乃至断定其道德品行的优劣。实际上,中学生的言行与思想并非简单易辨,其复杂性甚至包含欺骗性、隐藏性使得信息在原因和结果关系上并不对称,干扰准确判断。
        大数据时代所提倡的思维不再如此固执,而强调现象性的关联思维。在新的思维范式中,“面对海量的大数据,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每个数据的前因后果,很难确定所有数据间的因果联系。”[ ]因此,在这一时代,教师在获取、分辨乃至评估学生网络行为和道德等材料信息时,提倡减少对其进行因果关系评判和分析,转而把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留下的足迹、话语、评论、表情转化为数据,并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挖掘学生话语与思想、行为与道德的关联性,从中提取更趋向于事实的信息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
        3.固定式的精确思维向动态式的混杂思维转变
        受局部还原思维的影响,要求在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都做到精准,这便是一种传统的精确思维。“对小数据而言,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减少错误保证质量。因为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少,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记录下来的数据尽量精确。”在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上我们通常将这一思维一以贯之。以抽样调查为例,我们会反复修缮和打磨问题设计,细致检查和分析信息反馈,只为调研从始至终做到零失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大数据的思维里,无需偏执在信息的精准度上,转而认可乃至提倡混杂的信息充斥其中,以掌握海量的信息,即产生一种动态式的混杂思维。原因在于,数据信息海量、类型来源多样、信息处理的快捷,保证了大数据不担心任何混杂的对象信息。因此,中学生网络道德信息获取在思维上也将形成这一思维。首先,基于学生道德行为和状态的动态化,我们将用动态式的思维去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邹绍清.论大数据嵌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契合及思维变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6):85.
[2]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3):98.
[3](英)舍恩伯格、库克耶(著) 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6页.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大数据时代中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研究”(立项编号CJF19052)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