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林惠贞
[导读] 在教学中提到阅读,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语文阅读和英语阅读,而忽视了数学在阅读方面的重要性。

福建省闽侯县祥谦中心小学  林惠贞

摘要:在教学中提到阅读,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语文阅读和英语阅读,而忽视了数学在阅读方面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加强,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也不再是语文的专利。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养成良好的习预习惯作为总目标提出,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程的推进下,课堂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把数学阅读看作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知识的方向.让学生真正学会读“数学书”,让阅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阅读能力;读“数学书”
        在我国,自古代开始就非常注重阅读,其中唐代的颜真卿所作诗中就说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随着时间的更替,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教育部连续进行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提出加大阅读教育比重,2017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深入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与学会学习的能力。可见唯有通过阅读,中小学生才能吸收和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和硕果,提高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力,进而掌握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听到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后经常或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等诸如此类的话。而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如今“社会数学化”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都需要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教育现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把数学阅读看作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知识的方向。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是在以下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只是在课堂上一味的强调是不够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一样要重视学生对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导读
        何为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生问题,能问出“为什么?”,并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设疑,所设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课本上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性。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让学生习惯从不同角度阅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质疑,在课堂上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学习《比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关于“比”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通过阅读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以问题引路,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本人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由此可见,以“疑”导读在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爱好,动脑能力及思考能力上都有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在思考的同时通过动手实践来引导学生加深课堂印象。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来加深课堂印象,加深对问题的问题的深刻性。明朝著名文学家张薄曾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此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由此可见,以“议”促读在实践中的是不可缺少的。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3/4块。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本内容,“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知道从课本中寻求帮助,学会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五、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且教学规范性不足
        教师要注意不断地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除了具有扎实的阅读教学方面的功底,还要具备与其相关的科研能力和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现在大部分的教师还是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得到重视,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知识的传授都是由教师的主观意愿去开展,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学生学习的成效一般。教师应该专门针对学生列出阅读训练一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对题意的阅读并指导,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结
        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让阅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