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学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沈振东
[导读] 本文基于批评传统的应试教育偏离教育即快乐的本真目的出发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振东 210013

摘要:本文基于批评传统的应试教育偏离教育即快乐的本真目的出发,首先讨论了知识的本性及其表征的多样性,且不同的表征形式是影响学生掌握的关键要素;其次,从学理角度对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逻辑剖析,并进而得出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相继逻辑结论;第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能够将知识的抽象表征形式变成学生易接受的、并内化为自己的真实的信仰;最后,略谈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英语教学的某些启示。
关键词:知识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师的最本质的职责是教授学生的知识。而使学生轻松接受知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绝活。自2001年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文件首次颁布以来,已近20个年头了。根据新课标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之前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新课标颁布的初衷是使学生如何既轻松又愉悦地学会新知识。多年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各自的教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值得推广的教学经验。当然,也有些所谓的教改成果看似斐然,实则是花拳绣腿、华而不实。例如,过分强调用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代替过去教学过程中的粉笔板书的手段,这看似提高了学生课堂的视觉效果和增加了课堂的新颖性,也使教师从课堂板书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对于有些学科还是不能忽缺传统的板书教学过程的,因为教师课堂的板书过程实则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同步互动过程,在这思维互动过程中逐渐寻找到师生之间关于知识理解的平衡点,同时该过程也是给学生重新展现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是符合认知发生学的基本规律的。我们从今年疫情期间各类学校开设的线上教学的成效情况就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不可忽缺性:在今年疫情期间,所有大中小学基本都要求线上教学,据大多数家长、老师、学生们反映,线上教学效果普遍不及课堂教学,所以很多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在复课后应该对线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  
        本文不拟对多年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作过多的评价,笔者这里试图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作些学理性的分析,并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时提出些建设性的思考。
        一.知识含义的本体论思考与知识的表征
        我们知道,所谓知识就是被确证的(或曰证成了的)真实的信仰。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知识泛指所有被确证了的真实的信仰,狭义的知识是指某一学科领域(或曰特定领域)内的被确证的真实的信仰,即专业知识。从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实际上就是关于世界规律的描述且这种描述被确证是真实的,这里的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就知识的内容而言,其反映的是确证了的世界的规律,这点是确定的。但对于知识的表征却可以是多样的,所谓知识的表征就是人类采用自身通过赋予确定内涵的词项和符号、借助一定的语法规则(逻辑演算、数学公式以及物理定律等)组成的合法语句。知识表征中所涉及的每个词项或符号必须是有确切内涵(即不能是空词项的)且已经被定义的。在某个看似合法的语句中,如果含有某个不被定义的词项或符号的话,那么这样的语句将会让人感觉不知所云。这里的关于知识的定义是从知识的本体表达而言的。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可以采用不同的表征形式表达同一事物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规律。例如,对于同一个世界的客观内容,可以采用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形式呈现。同样地,就自然科学而言,同一个物质世界的规律,既可以通过物理学定律呈现、也可以通过建造数学模型来表达。所以,这就存在着知识的表征形式的抽象度大小的区别。一般而言,知识表征的形式越抽象,其所反映的规律越具有普遍性,从也更加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因为知识往往是表达同类事物的所有个体所具有的共性的问题(即一般规律)。对于这种共性的表达必须借助概念以及推理规则(逻辑规则、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方可完成,而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抽象。通常地讲,对具体事物的现象之言说往往不称其为知识,只称经验陈述;只有对同类事物的规律性陈述才可谓之为知识。例如,对于个体a和a的属概念A而言,a具有F的属性一般称为现象描述(或曰经验陈述),即F(a)不算真正的知识;而A具有F的属性,且在A中的个体暂时都不具有非F的属性,则此时F(A)即可谓之为知识。
        由于知识受众的个体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所以对于某个知识的同一种表征,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真正的信仰,并且越抽象的知识表征形式理解起来越是困难,越具体的表征越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何将表征程度较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技艺含量很高的技术活。
        二.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与当下教改理念的不谋而合
        我们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自由而健康地生长,而不是强迫学习者去接受外来的东西。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杜威进一步阐述到: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比如,智育就是发展人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强迫灌输知识;同样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强加规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8年到武汉大学作演讲时,他向听众演示了一个实验——他从随身携带的口袋里抓出一只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课桌上。接下来,陶行知按住鸡头逼着它吃米,大公鸡只叫不吃。他又掰开大公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嘴里,大公鸡仍然挣扎着不吃。


当陶行知松开手后,把大公鸡放在桌子上,它就开始吃米了。陶行知的这个实验向我们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快乐,学习是自觉的行为,学生最大的能力莫过于能够学会自己学习,尊重是学习的前提,放手是成功的基础。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更自由、使人更快乐。
        基于教育的终极目标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发现当下的教育还远没有达到使人自由、快乐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比如把教育当成达到某个功利性目标的手段而没有把教育本身当成目的,就是原因之一。当给赋予教育更多的功利性枷锁,而一旦功利性过强而无法通过教育手段完成达到目的时,则教育使人不悦的状态就可能出现。所以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向本真目的复归,即向快乐教育本位的复归。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讲,在教育的功利性大背景一时半会不易改变的情况下,那么如何进行学校的课堂教学才能尽量使学生获得快乐呢?即如何使晦涩难懂的知识表征内化成学生的真信仰,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不因为知识表征的过于抽象而增加厌学的情绪呢?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教学做合一”思想,用陶行知的话讲,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实际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本质上就是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剖析:
        第一,“教学做合一”思想既体现了知识的具体生成过程,也阐明了学生认知能力的自然发展过程,即符合认识论中关于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深化过程。“教学做合一”突出了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具体的经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推理逐渐达到事物的类本质的认识,从而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表征也是随着认识的深入而越加抽象。当初学者面对新知识学习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做”中自己逐渐发现并掌握知识。所以,从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角度而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剖析为: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而逐渐掌握知识,这也是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如果从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应用角度来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出认识的升华和知识检验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在逻辑剖析为: ,该逻辑结构意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新现象的解释或预测新现象的出现,并在“做”中检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基于这里的讨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总的逻辑结构可以剖析为: ,即以“做”为起点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以“做”为终点检验知识的过程的统一。
        第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其“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逻辑推论,并进而推出其“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不仅应该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使学生通过这种生活来获得经验,形成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更主张以真正的生活,以民众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全部社会实践作为教育内容,实行真正的生活教育。那么按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点就自然地推出其“社会即学校”的思想。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处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如果我们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看作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即教育理论中的元理论的话,那么“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就是该元理论的逻辑推论。所以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表示为:
        根据这里的论述,进一步地可得出,社会大课堂不仅仅是学校小课堂的必要补充,更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两点思考
        第一,应使英语教学过程生活化。语言本质上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学习的价值在于其实践中的应用,在与人交流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实现语言的价值。让英语学习走进生活,真正体会英语的实用价值,以应用促学习。使死记硬背的词汇和晦涩难懂的语法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变成自然而然地呈现,从而使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得以巩固,进一步地使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并实现英语学习的本真目的——快乐英语。
        第二,创造生活化的英语教学环境。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直接体现。学好一门语言,环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是掌握语言的前提。在平时的课内和课外学习中我们应该创造出浓厚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从而达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习英语进行具有积极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国平.让教育回归人性[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03.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