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朱晓珍
[导读] 告状,是一种普遍于存在幼儿园的现象。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碧水幼儿园 朱晓珍 364300

摘要:告状,是一种普遍于存在幼儿园的现象。大多数孩子正处于思想道德观的形成阶段,如果他们一直生活在“告状”以及“被告状”的环境中,肯定会令他们产生一些不好的道德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相对比较成熟,辩证是非的能力也有了提升,不过也还是会发生告状行为。但是与中小班的孩子相比,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面对告状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帮他们分析告状行为对班级的影响以及该行为的利与弊,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告状行为。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探讨
        引言:凡事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班级中发生告状行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好好分析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而不是用批评性的语言去对待这件事情。如果频繁发生告状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增强孩子的辨别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一、基于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现状
        现在的孩子都有非常不错生活环境,生活中的大小问题一般都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来解决的,因此,他们的独立性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没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发现其他幼儿有一些违反纪律的行为或者自己被欺负的时候,他们便会去向老师告状。产生告状行为主要有5种心理形式,分别是陈述性、试探性、报复性、寻助性以及求赏性。告状行为有许多弊端,例如不利于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影响班级的和谐氛围。
        二、基于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观察孩子的告状行为,分析其原因
        当班级里面发生告状行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千万不要用主观的意识去对孩子的告状行为下定论。在孩子的心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高尚、公平公正的形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先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发生“冤假错案”。所以,观察孩子的告状行为并且分析其原因,是处理告状事件的重要前提。
        例如,小明以及小王的性格截然不同,小明是一位相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小王则是乖巧安静,两人正好是同桌。一天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在吃饭。突然,小王手中的饭碗摔在地上。这时,大多数小朋友都会凭借主观意识,认为小王的饭碗是小明打翻的,并且向老师告状:老师,小明欺负小王,把他手中的饭碗给打翻了。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对这件事情下结论。教师可以先询问小明或小王:刚才究竟发生什么事情?如果确实如小朋友所说:小明将小王的饭碗打翻了。那么教师一定要教育小明:不能欺负同班同学。如果是“小明想帮小王盛饭,结果不小心把碗弄翻了”。那么教师便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小明,并且向全班解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告诉大家:要多像小明一样帮助同班同学。
         (二)及时处理告状事件,借此教育孩子
        对于该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大多数都是暂时性的,经过一段时间就容易发生之前的事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处理告状事件,并且借此机会来教育孩子。如果教师错过了当场的教育时间,便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教育素材。
        告状行为的类型中,有一种是试探性告状。如果班上有一群学生在玩水,这时突然一位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老师,那里有许多人在玩水。这时,教师一定要处理这件事情。如果教师对这件事情不理不睬的话,那么前来告状的这位孩子很有可能会在心里想:老师不回答的话,那么肯定同意他们玩水。


这时,这位前来告状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加入到玩水的行列中,这便是“试探性告状”。所以,当发生这种不安全的行为之时,教师一定要当面解决这件事情,并且告诉前来告状的孩子以及那些玩水的孩子:玩水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非常危险。如果不小心把自己弄湿了,那么就会感冒发烧,;如果把水洒到地板上,其他小朋友踩到水的话,他们可能会摔倒,所以千万不能玩水。总而言之,在面对孩子的告状之时,教师一定及时处理,并且以此教育孩子。
        (三)开展多种活动课程,减少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的产生与孩子的“依赖性”有很大关系,而幼儿园就是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全人格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多开展一些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活动以及课程。与此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让孩子正确认识“告状行为”,并且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告状,什么时候不该告状”。由此可见,开展各种活动以及课程,减少孩子的依赖性,是减少甚至杜绝告状行为的关键。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合适的绘本故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不想离开你》便是一个很好的绘本素材。这是一个关于“小袋鼠”以及“袋鼠妈妈”的故事,起初小袋鼠一直不肯离开妈妈的口袋,最后当小袋鼠遇见另一只小袋鼠的时候,她终于愿意离开妈妈了。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人总是会长大的,不要一直依赖在父母的身边。自己可以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朋友,这样的话,遇到事情之后,便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解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例如,抽个时间进行班级的大扫除,然后教师为每位小朋友分配任务,并且告诉大家:自己的任务要自己完成。进行大扫除的过程中,孩子为了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肯定会想办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无疑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
        (四)增强孩子的辨别能力,建设和谐班级
        当然,孩子的辨别能力差、认知能力薄弱,也是产生告状行为的一大原因。众所周知,告状行为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和谐氛围,同时也会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减少告状行为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帮助孩子增强辨别能力,是减少告状行为的重点。
        例如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大家玩滑梯。这时,一位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想要从滑梯的下面爬到上面。这时,肯定有很多小朋友对教师告状:老师,××不遵守游戏规则,从滑梯的下面爬上去。得到这个信息之后,教师先不要批评这位破坏规则的小朋友,让班级的小朋友来解决这件事情。那么教师可以提问班里面的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样做安不安全?现在要怎么样解决这样的事情?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这样做很危险,如果其他朋友滑下来,两人可能会撞在一起。关于如何解决这件事情的问题,相信大多数孩子会说:他应该遵守规则,和大家一起排好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孩子辨别是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以后遇到问题或者一些小矛盾的时候,便能够通过自己以及其他小朋友一起来解决,这自然能够减少告状行为。
        三、基于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待告状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以主观意识对这件事情下判断,这样很容易出现一些“冤假错案”,从而影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其次,借助合适的事件、活动,来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以及认知事物的能力,进而大大减少班级里面的告状行为。最后,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之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处理这件事情,并且以此来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徐文,吴艳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2):44-50.
[2]林菁,张慧.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的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20(01):5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