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风化开孩子心中的“矛”与“盾”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周玲
[导读]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原因。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周玲   213161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原因。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学校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应积极预防,对于已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处理,防止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怎样防止和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积极预防;矫治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东西,毁坏东西,对他人蛮横无理等,是儿童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其自身品德的形成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也会给教育教学环境带来较大的干扰和消极影响。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二、“矛”和“盾”之由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出生状况及其他生物机制,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50%。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孩子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任性执拗,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难以与人相容,在同伴交往中一有矛盾就武力解决,是诱发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原因。
        (2)环境因素
        在攻击性行为中,遗传占50%,而这50%中又有一部分是孩子与家庭的相互关系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教养策略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采取专断的管教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也要狠狠地回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3)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三、化解孩子心中的“矛”和“盾”——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1.创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夫妻之间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更不宜对孩子进行过度体罚,因为孩子的模仿性强,许多行为都是从家长那里习得的。


家长还应该净化孩子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及网络新闻,尽量避免孩子观看带有色情、暴力的镜头。另外,家长在教育中应多一些正面积极的引导。
        2.预防儿童的侵犯事实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教育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如果孩子有较为严重的攻击性现象,如骂人、打人等就应该立刻给予惩戒,绝不能姑息迁就,比如取消他们的某些权利或给予某些限制,但这个力度一定要掌握好,也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这样无疑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3.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倾听、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这些都是从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等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4.教会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每一个人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体会到烦恼、挫折、愤怒等负面情绪,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这类情绪积聚越多,其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正确宣泄情绪可以减弱负面情绪的强度;相反,过分压抑负面情绪会危害身心健康。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比如把郁闷都喊出来,找个朋友把不愉快的事都说出来,或者拳头握紧时赶紧数“一、二、三……”当你数到10时,火气自然消了一半了。
        5.对攻击行为的“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淡化”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具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一般比较冲动,情绪容易走极端,处理这类问题时应遵循“冷处理”原则,待当事人激动、亢奋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进行辅导,效果可能更好。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移情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抑制作用。所谓移情即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任何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片刻之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培养反复教育才能形成。况且,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比较差,缺乏自控能力,思想也不成熟.我们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耐心疏导、循循善诱、常抓不懈,切不可指望一劳永逸、急于求成。
        每一朵鲜花在绽放之前,总是要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洗礼。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所有人的关怀。让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努力铲掉滋生孩子冲动行为的土壤,让他们生活在充满关爱、平等、温暖的环境中。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说过: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能迎来花季的绚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五色斑斓的蝴蝶。只有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平时的耐心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时时对照审视自己的言行,以后的人生才会更加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钱志亮,儿童问题咨询实用手册(生理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钱志亮,儿童问题咨询实用手册(心理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