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当堂测试题应用和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陈太莲
[导读] 新课改提倡“减负提质”,减少学生作业和习题训练,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习题设计方面,教师既要兼顾学生思维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保证习题能够起到巩固提升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习题的量还要得到控制。

陈太莲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中心学校  572599
【摘要】新课改提倡“减负提质”,减少学生作业和习题训练,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习题设计方面,教师既要兼顾学生思维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保证习题能够起到巩固提升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习题的量还要得到控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堂测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67-01

        引言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要重视“习之功”。尤其是课堂作业,它与数学教学的其他环节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内化,也是补充与完善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数学当堂测试题设计思考
        一是注重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一方面指当堂测试题与教材的匹配度。尽管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理念中走出来,要不断为学生丰富教学内容,但这也绝非意味着教学可以脱离教材,测试题的设计也一样,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才能凸显其价值。另一方面指测试题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匹配度,测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设计测试题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设计。二是注重多样化原则。多样化原则主要是针对测试题本身而言。通常我们的测试题形式包括填空、判断、简答、计算。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在设计当堂测试题时往往只会考虑一种题型,这不利于全方位开展当堂测试环节。如果每节课固定设计一种类型的测试题,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本就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天天面对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习题形式,难免会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最终丧失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我们设计多样化的测试题,则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感官享受,例如将传统的自主完成习题改为“游戏抢答”“智慧通关”等竞争性活动,利用学生的竞争心、好强心、好奇心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高关注习题的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当堂测试题设计实践
        (一)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应用题目的认识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经常被多样化的动作、丰富的语言所吸引,单一化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期间,如果一昧地使用滞后单一的教学方式,比如,枯燥的文字来讲解应用题,往往产生的效果是不高的,小学生自身具有灵活好动的特点,面对枯燥的文字,他们不仅没有耐心去学习,同时还会对应用题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对此,当教师实施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进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来传授学生知识点,比方,视频、图片等形式,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处于该环境中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发挥出来。此外,教师在指导教学的时候,还可以将应用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加深他们对于应用题目的认知和掌握。面对难度较高的应用题目,教师可以将问题简单化,使用灵活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以便学生深人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们自主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在因素。当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地投身数学探究活动,在坚持不懈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应用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枯燥的,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为了此问题,我在实施应用题教学的时候,会立足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数学知识,创设具有生活性的问题情境,如此以熟悉的生活现象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驱动学生们借助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比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为学生们呈现了这样的生活性的应用题:“某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有83人,二年级和三年级共有86人,一年级和三年级共有85人,请问这三个年级各有多少人呢?”“小红到超市买体育用品,买四个篮球和三个排球一共花了141元,买五个篮球和四个排球一共花了180元,请问每个篮球和排球各多少钱呢?”“小明在超市买笔记本,比买铅笔多花了0.5元,已知,小明一共买了3支铅笔,花了4.5元,买了5个本子,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经常会遇见一些较难分析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比较常见的有设变量法和图解法。学生在遇到难以分析的题目时,应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进行分析,将抽象问题化为具体,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而对于一些已知条件较少的题目,可通过设变量求解。例如,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个题目:果园里原有梨树和橘子一共150棵,梨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昨天又种下了一些梨树,现在梨树占总数的五分之二,问现在有多少棵梨树?我们可以假设昨天种下了x棵梨树,列出方程式(180+x)×2/5=180×1/3+x,一步一步计算72+2/5x=60+x,解得x=20,再经过简单的计算180×1/3+20=80,最后进行作答:现在共有梨树80棵。这样通过设变量求解就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结束语
        作为新时代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托教材内容,科学设计当堂测试习题,落实“堂堂清”“日日清”,控制好当堂测试题的数量、质量,保证学生在当堂测试中实现巩固提升,新知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孝鸿.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索[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536-537.
[2]唐永庆.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6.
[3]杨虹.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