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颗橄榄,嚼一缕芬芳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9期   作者:田明兰
[导读] 新课改伊始,语文课掀起了一股“大语文风”,热衷于浮躁的花样噱头,热闹过后,便是沉思,语文课又回归平静,注重语文性;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及思考,教学设计时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可通过资料的链接辅助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能依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教学,尊重、利用学生的思维达成生成,把课教活。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崇明中学  田明兰

        新课改伊始,语文课掀起了一股“大语文风”,热衷于浮躁的花样噱头,热闹过后,便是沉思,语文课又回归平静,注重语文性;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及思考,教学设计时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可通过资料的链接辅助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能依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教学,尊重、利用学生的思维达成生成,把课教活。语文阅读教学在磨课时要注意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吟咏咬文,品尝原味;回归源流,辅助链接,深入解读;回归生本,尊重个体,基于生成;这里以《台阶》教学的应用为例来谈谈阅读教学的“三思”。
        一、回归文本,吟咏咬文,品尝原味
        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品读。《台阶》“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段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朗读,思考哪些词应该重读,还有后面两个问号应采取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朗读体验交流后,学生们认为应该重读“很倔”、“半晌”、“灰白”、“失去了生机”,因为这样更能体现父亲的要强,父亲为了提高自家的台阶,想得到高的地位,受人尊重,可父亲用尽了一辈子,如今父亲却老了,已不是那个一口气能从山上背起三百来斤重的石头,一连往返三趟的父亲。接着让学生朗读“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感情?研讨结果:重读“怎么了”,应该读出父亲的无奈、沮丧、懊恼……因为此时的父亲已然衰老,失去了劳动力,对一个农民来说,失去劳动力,就等于失去了价值,似乎求索不到合理的答案,父亲怎能不颓唐?此时一个痛苦、悲哀、烦躁失落的父亲跃然纸上。“老了。”谁说的?“我”。此时此刻的“我”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们反复诵读,体会“我”对父亲的怜惜、理解、尊重等复杂的情感。课堂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思考品,重揣摩、重感受的交流探讨,以便激起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通过咬文嚼字,品读,更好地体会父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让语文课回归本位,充满“语文味”。 
        二、回归源流,辅助链接,深入解读
        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尊重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本为本,还要关注文本以外的内容。每篇文章在具体写作内容的背后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及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深度的挖掘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能针对学生现有的认知,对作品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给予适当的补充,适时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此时的资料链接在语文课上便成了雪中送炭,它有辅助于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台阶》中父亲形象丰满以后,引领学生挖掘小说的主旨:“作者仅仅是在刻画一个父亲的形象吗?”教师出示这样一段写作背景资料:“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人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李森祥。”看完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是在写谁呢?广大的农民。父亲是中国亿万农民的缩影。80年代初,台阶展示了那时农民生活的状态,父亲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最优秀的品质,最沉重的压力。作者想借这部作品表达一个怎样的愿望?请大家一起探讨题目“台阶”的深刻含义。学生合作交流,师生探讨:30年过去了,中国农民是否跨越了这个台阶?我们虽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了,他们正在跨越的路上,希望农民的生活像台阶一样步步高。
        课堂教学中资料的链接要巧用而非滥用,为用而用。好的资料链接能够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回归生本,尊重个体,优化生成
        教学过程是动态、开放的,是教与学互动和交往的过程。当下的课堂教学不应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在内容设计上选好生成点,组织学生学习、探究,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其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取新的知识,培育新思想。
        教学《台阶》中父亲放鞭炮的一段: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胸无法挺得高。请同学们思考,这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如何理解“他的背是驼惯了的”。学生们课堂上思维灵活,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能选取不同的角度,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些理解甚至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设的。教学《台阶》父亲踏黄泥片段时,为了让学生透过景物描写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以“我来写一写”生成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处揣摩父亲的心理,要求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学生讨论后得出“扬眉吐气”“兴奋”“渴望”“满足”……学生由朗读到揣摩,通过选择、比较再到诵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不断生成的文本情境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当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在内容上选好生成点,留出宽广的解读空间,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自由、自主、自觉的文化主体。
        当然,教无止境,学无定法。语文阅读教学强调语文的学科本位,努力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而高效的策略。尊重文本,深入解读,品一颗语文橄榄,咀嚼芬芳的语文味,把握恰当时机,利用动态生成,把课教“活”,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生长”。
参考文献:
【1】胡晓如 以文本细读促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9)
【2】陈秀玲 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关【J】.教育科学,2003(5).
【3】于世华 谢树平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