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疫情为契机,思政课培育中职学生积极公民素养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9期   作者:陈世慧
[导读] 新冠疫情能够逐步得到遏制是因为科学决策、层层实施,也因为我国公民高度的配合,显示出积极公民素养的重要性。

浙江省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陈世慧

摘要:新冠疫情能够逐步得到遏制是因为科学决策、层层实施,也因为我国公民高度的配合,显示出积极公民素养的重要性。本文立足在思政课堂培育中职学生积极公民素养的实践。浅谈当前我们需要的积极公民素养目标、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如何针对性地以疫情为契机,打造生活化的真实的思政课堂,提升中职学生积极公民素养。
关键词:积极公民素养 疫情契机 思政课
        一、疫情大考,考验积极公民素养
        全民战疫的胜利,源自制度的优越性,政府的高效、制造业的强大,也源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以公共利益为先牺牲小我的精神,对重大项目的积极参与,这些就是积极公民素养的表现。
        积极公民素养能促使公民个体全面看待自己作为共同成员的权责、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共同的福祉而非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老龄化等问题的冲击下,许多国家都将培育年轻一代公民积极公民素养作为消除这些问题负面效应的“特效药”。
新冠疫情,让许多街头巷尾的寻常事务突然重要了起来,在防控工作中存在不和谐的现象为我们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揭开的痛点,对年轻一代积极公民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急迫的需求。
        综合前人研究,结合中职特色,我们觉得积极公民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具有基本法律常识、懂得基本政治常识、拥有理性思维、对家庭和社区的责任感、懂得各领域基本通识、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
        这样的公民,必然是有见识、有能力、有担当的,必然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发光发热。
        那么目前中职学生积极公民素养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作为一线思政教师,我们的感知大致是这样的,随着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中职德育工作的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是逐年提升,但在公民素养视域下,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重视“自我”高于“公我”、通识水平相对较低、淡漠政治不问时事、法律知识意识割裂、公共参与“冷”“热”不均等。
        二、疫情契机,促使学生重视公民身份
        疫情是考卷,也是契机。疫情促使学生关注公共事务,主动学习通识,原来对社会公共事务不甚关心的学生们也在时刻关注着新闻,实现了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和相关通识的“主动学习”。抗疫行动为思政课堂提供资源,构建真切情境,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提高教学成效。抗疫工作使学生认同家国一体,感知公民责任,真切感受到国家与个人利益的高度一致,学生体会公民权利被切实维护,开始审视自身公民责任。抗疫成效让学生充满民族自豪,抗疫事实胜于说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契机。
        三、把握契机,打造积极公民课堂
        有效把握疫情契机,我们尝试着把抗疫工作中包含着的经济原理、政治制度、通识教育的诸多知识,抗疫工作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典型事迹,变成鲜活且震撼的教学资源,在真实的防疫抗疫体验情境中,展开“体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中职二年级学生,将必修课《经济政治?职业生活》相关知识内容与学生关心熟悉的疫情防控热点结合实施教学,培育学生积极公民素养。
        1.结合实际,分层次规划积极公民素养
        结合学生实际与积极公民素养要求,我们的疫情主题思政课堂教学措施与对应的认知发展规划如下:

 
2. 直面问题,针对性破解制约因素
根据前期摸排,可知学生积极公民素养形成受阻的原因大致分成两大类:
(1)时代影响因素。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更为优越的时代,近年来消费主义盛行,强调个人需求的消费主义强化“自我”削弱“公我”。娱乐化的社会发展会影响了青少年思维、理想、目标的形成。
(2)个体局限因素。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学力上的后进群体,中职学生还有其积极公民意识形成的个体局限性。客观原因如传统思政课堂对于他们缺乏吸引力;学生个体主观的因素如因学习不佳,他们在政治常识、法律知识、甚至科学通识方面都有所欠缺,思维上也是感性直观多于理性逻辑。
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尝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如:
①构建以抗疫为主题的思政课堂,以真实经历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公民角色,打破囿于个人“小我”局限;
②宣扬在抗疫中涌现的身边平凡榜样,把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狭隘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伟大相比较,让学生感受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感召;
③详解在抗疫中发布的各项举措,比如以口罩涨价禁令为例学习价值规律和国家宏观调控,以社区半封闭管理机制帮助学生理解基层自治等,助力政治常识理解,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责任感;
④宣讲以抗疫为中心的科学常识,提升学生通识水平,剖析谣言背后的恶意与危害,帮助学生了解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⑤分析比较各国抗疫表现与结果,感受经济全球化下地球村的联系,展示我国大国担当,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强化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课后反馈,用体验激发积极公民责任
  在目前无法正常开学的情况下,课程实施依托网络进行。网络的数据整合优势,也让课后的反馈变得可以形式更多样、更及时、更有效。我们尝试了“疫情教会我”“抗疫日记”等话题的课后反馈。亲身经历的抗疫战斗让他们对自己的公民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时局艰难、形势复杂之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且有能力与见识的公民就是国家最坚实的后盾,提升中职学生积极公民素养,也是在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报国之心。
【参考文献】
①杨华欣,《教科书中积极公民素养培育资源的开发》,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②许瑞芳,《培育积极的公民》,《人民教育》,2013(20),2-5;
③李锦旭,《积极公民如何可能?:让教育社会学动起来》,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社会发展学系第四届社会理论与教育与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