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作者:周志娟
[导读] 公共艺术教育基于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增强学生艺术理论知识。

广西财经学院  周志娟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基于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增强学生艺术理论知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宗旨是提升全社会的艺术鉴赏水平,但现阶段的高校教学现状中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主要围绕通识教育理念下实践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育理念;实践创新
        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为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美术、音乐。随着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素质人才标准已经不再是仅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面对现阶段严重的竞争压力,各高校为了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开始盲目地推动艺术教育发展道路,导致现阶段逐渐呈产业化艺术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应做好相应的改革创新。
        一、创建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
        艺术教育建立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为“全”、“宽”、“通”,若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以经纬进行说明。经为艺术的总体特征,纬是不同形式的艺术门类,实际的某种艺术只能对具体的个别问题进行说明,无法将整个问题明确。文学、工艺品制作、书法、戏剧等艺术门类从内容上来讲,有着相通的地方。艺术课程体系从类型上来讲包含着相关层次,具体包括实际表演、实际创作及技能训练。基于未来艺术及高科技发展理念下,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呈综合化,科学与人文艺术融合渗透,推动艺术教育发展。若对学生采取不同形式艺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二、建立不同形式的艺术类型课程
        公共课程在普通高校可将整个艺术教学的最重要内容支撑起来.普通高校的公共 艺术课程不仅教育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更不仅仅是普及教育艺术概论类知识, 还应以艺术做为学习载体,通过认识艺术及相关知识感悟艺术,使学生能够对生活有所感受,拓展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因此,提升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点是良好的教学形式及合理的课程内容。
        首先,要保证不同种类的课程形式,包括选修课、必修课,确保对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教学需求给予满足。与普通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对艺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时,应区分出少量的必修课,保证为所有学生提供可接受艺术审美的基本教育。并依据学生个人喜好选择实践课及艺术欣赏课,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在正规课程中纳入学生自娱活动及艺术社团的活动。并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将课程管理体系的做法纳入,以便于广泛开展艺术教育[1]。
       其次,可以在课程中设置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真正的艺术是全面性的,其前提为各门类艺术的共性,每个艺术领域都是由另一个领域提供刺激及灵感,通过一定要素与对话相融合,从而保证所产生的意象活动具有相关性特征。综合性课程应集合戏剧、美术、舞蹈及音乐,为学生增强综合能力提供良好条件,培养学生艺术感。



        音乐剧的存在具备着多样性的艺术结构,是一项高度综合的艺术类型,其构成元素包括雕塑、绘画、音乐、戏剧、舞蹈、诗歌及文学等艺术品种,还可能涉及到魔术、杂技及电影等,音乐剧的主体为音乐,整体上与话剧、舞剧、歌剧等有所不同,是将这三种舞台艺术形式相结合,实现高度综合。现阶段,很多高校在鉴赏课中开始纳入音乐剧,便于学生于公共艺术课程中学习,从而提升其人文素质。高校艺术教育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围绕某个艺术核心概念或宽泛的人文主题,联系其他教育模板,常用的主题包括“青春”、“记忆”及“爱”,这几个主题能联系文学、伦理学、美学及艺术学。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基于开阔视野中的出发点为更高的立足点。
        三、建设艺术团队,开展实践活动
        普通高校除开展艺术类课程外,还可以从其他渠道,不同途径来开展艺术教育。通过开展文艺活动,可将校园艺术氛围活跃起来,保证创造的校园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性特征。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亲身体验话剧和舞台,观众席与舞台构建的表 演环境,可将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热情调动起来[2]。学生对于艺术的体验及感悟在台上和台下有着明显差异,不仅如此,大多数校园艺术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安排,部分学生不仅需要进行表演,还应负责监督舞台、指挥、服装、音灯、光音响等,能够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自身能力。
        是由校方组织艺术团体,也有部分组织是由学生发起的,艺术团体主要负责推动校园文化艺术,不会埋没具备艺术专长的学生,在艺术团队中也不会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校园团体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进行表演,从而增强学生凝聚力,营造具有生命力的舞台[3].比如各大高校艺术团体为普通高校学生间创建了艺术实践和艺术参与的平台,艺术团的组成并不全部都是艺术特长生,有一部分学生是普通的爱好者,仅于公共艺术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与此同时,艺术团也愿意招纳校园里每位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学生。
        四、引导多元文化感悟艺术
        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基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放置艺术,不在美育的功能上局限艺术,而是关联民族、文化、社会。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与社会接触,从中汲取能量,需经常于大自然中欣赏不同的艺术造型,从而做拓展自身理解范围。高校还应对学生层次性的文化艺术、教育观念进行培养。在艺术的认知和感悟中渗透多元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民族、艺术和世界文化遗产。
        五、结束语
        在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对同时教育理念透彻认识,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合人文教育科学教育。通过公共课程教学,对公共基础课内的深刻意蕴进行探究,不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高蕊.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J]. 艺术评鉴, 2019(6):143-144.
[2]肖雅筠, 徐霄.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探索[J]. 戏剧之家, 2018, 299(35):147-148.
[3]赵晓雨, 刘雪巍, 邵琰.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新一代:理论版, 2018(17):16-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