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题错题分析及改正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作者:廖娜玲
[导读] 小学生在做题及计算中经常出现看错数、看错题、写错数等现象,究其错题原因,主要是粗心大意的问题,学生做题计算粗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福建省泰宁县朱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廖娜玲     354402

小学生在做题及计算中经常出现看错数、看错题、写错数等现象,究其错题原因,主要是粗心大意的问题,学生做题计算粗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需要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现就小学数学计算方面错题原因及改正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分析错题原因
        (一)基础不牢。数学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数学基础包括概念、公式、定理、方法、基本做图、数的运算等等。从知识点编排来看,是一个年级连着一个年级,逐步螺旋式上升,所以,打牢数学基础是避免错题的基本保证。对刚上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还是一张白纸,不懂啥是数学,不懂怎么听课,不懂二十以内的加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凑十法等等。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加减的基础,直接影响后面万以内数的加减、四则运算以及其他涉及到计算的解答,把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技能。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夯实知识基础,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打牢他们的数学基础。
        (二)审题不清。良好的审题能力是提高学习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认识审题的重要性,才能认真对待审题中的各个环节,减少计算错题的概率。一道计算式题,需要考虑数的基本性质、运算顺序、运算定律等许多方面,有的学生口算不过关、法则不明确、不能形成计算技能技巧。如学生在做计算题:0.5+0.75=0.8时0.5是一位小数,0.75是两位小数,小数部分百分位是5加5,向十分位满十进一,十分位上就是7加一等于8,于是得到错误答案0.8了;又如:6÷6/8-6/8÷6 =1-1 =0时,两个除法算式中都是6和6/8这两个数,由于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认为会认为它们商是相等的,于是得到“1-1=0”的错误答案。因此,要教育学生做题前必须仔细审题,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题目都要多加思考,绝不能掉以轻心。
       (三)书写习惯不好。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上对于书写强调得多一些,实际上数学作业跟语文作业一样,也应该有一定的作业格式,美观的数字是数学书写的主心骨。小学是一个人接受系统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各种书写习惯容易形成也容易改变,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不良的书写习惯贻害终身。如有些学生在书写时9与4,2与3,1与7、0与6的时候非常不规范,让人难以辨认清楚;有的数位、等号没有对齐,计算结果的书写位置不对等等。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后,直接导致学生书写时字迹潦草、数字含混不清,自然就导致计算错误。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的扎实训练,更离不开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地督促和指导,只要我们对书写质量常抓不懈,学生就会认真书写。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和书写习惯,把学生的书写习惯作为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正不良习惯
        小学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庭应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经商、务工,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委托亲戚代管,给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创造了条件和环境,致使他们养成了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多加关注,分析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做题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怠慢懒惰、被动拖延、边做边看电视或边做边吃东西,为了快速完成甚至直接在手机上刷“作业帮”等抄袭作业的现象,这些行为习惯直接导致学生上课走神、粗心马虎、厌学贪玩、基础薄弱,错题现象和成绩下降就在所难免了。不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必须要促进家校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一致,从纠正孩子的言行举止做起,教育家长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孩子做到校内外言行一致,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成绩和减少错题率。针对小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要分析小学生目前的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并研究运用有效的转化策略进行矫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对孩子来讲,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新知识、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逐步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要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认识到通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可以实现有效的学习与发展。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将数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此来将生活与数学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应用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买菜、买水果等)情景并进行计算,从而了解小数点的含义和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弄清学生错题的真正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错误。经过多方面的收集整理,我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中易错的知识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反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