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作者:沈阿静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只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乐清市南塘镇小学   沈阿静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只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属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要。为此,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对策,具体如下。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培养;课堂
前言: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完全不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已经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针对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的现象,所以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进行改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21世纪,随着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其也属于人才竞争的重要元素。所以数学教师需要改进过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教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也提出的问题也要具备开放性,并且和旧知识相关,使学生能产生熟悉感,细看却发现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思考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间隔”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各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球,有白色,有绿色,并且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将这些小圆球进行排列,两个球之间相隔一个球,两个绿球之间放一个白球,总共排8个球,可以怎样排?”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醒学生先在纸上画一画,进行一定的尝试。然后在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实践,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排,看最终能想出多少种排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
        (二)创设良好的思考情境
        为了避免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和枯燥,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情境,使得学生能主动、独立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举个例子,在学习“倍数和因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12个大小一样的张方形纸板,再促使学生进行任意组合,将其排列成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记录下每一行所摆的正方形个数,以及摆了多少行,用乘法算式进行表示。最后学生的成果有这些:1×12=12;12×1=12;3×4=12;4×3=12;2×6=12;6×2=12。


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了学习和思考中,对倍数和因数的规律进行了探索,最终明白了12是6和2的倍数,也是4和3的倍数,倍数和因数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只能表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三)开展趣味的数学游戏
        通过开展趣味的数学游戏,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趣味十足的游戏则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组成”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碰球游戏。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具体的数字——10,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4号球应该碰几号球才能得到数字10?”然后教师再教学生数字加减计算,最后发现 4号球应该碰6号球才能得到数字10。通过碰球游戏,使得学生对10以内的数字加减法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2]。
        (四)引入实际生活的案例
        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实际的案例,使得学生对案例中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比如在学习“倍数”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将学生们的年龄当成是切入点,统计学生中比例最多的年龄。比如将10岁作为例子,促使学生们思考家长父母年龄、爷爷奶奶年龄。一些学生猜测父母年龄大概是36岁,爷爷奶奶年龄62岁。学生如果猜错了,教师要进行提醒,而且告诉学生们父母和子女之间年龄的大致差距范围。或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张、老孙、老周的年龄均为6倍数,大家思考下,他们分别为多大岁数?” 于是,学生推测出了24、30、36等不同的数字。不仅如此,书本数量、玩具数量、杂物数量,均可以被引入倍数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在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的同时,调动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动力、积极性。
        (五)合理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基础,所以教师需合理设计课堂问题。通过利用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讲解这两个图形的特征。要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再量一量这两个图形的每条边、每个角,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讨论自己的发现。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对知识进行接受,而是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最终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促使教书转变为育人,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兆喜.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J].学周刊,2020(21):21-22.
[2]游彩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江西教育,2020(18):60.
[3]李庆德.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24):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