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作者:温德海
[导读]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师训教研中心 温德海 邮编:725200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纷纷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制度来为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基础保障,在党的“十八大”以及“十九大”会议中,对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了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核心,人们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也进行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制定,当今地理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还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人地协调观”的构建,建立脉络清晰的地理学习思维。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教学路径;
        引言:在当今初中地理这门科目的教学中,既要体现出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又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导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枯燥的情况发生,也不能满足对当今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建立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多种有效教学路径,加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初中学生整体素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与自然为友,这对于全方位的促进当代地理教学“立德树人”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地协调观”的具体概念
        “人地协调观”也可以被称作“人地关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难免会影响到生态平衡以及地理环境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这种微妙且复杂的关系,定义为“人地协调观”,同时“人地协调观”还象征着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协同存在、协调发展的局面[1]。“人地协调观”从广义上看,还可以被理解为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界中的存在物质发生了交换作用,从而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无论哪种理解,“人地协调观”的核心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有效教学路径
        (一)树立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理念
        要想更好的在初中地理阶段贯彻落实“人地协调观”,首先应该确保教师正确认识“人地协调观”的本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作为实际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优势,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严格按照“人地协调观”的要求,确保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相适应,同时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视程度,通过积极的“人地协调观”带动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文价值观[2]。



        (二)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开设创新实践新课堂
        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通常对新鲜事物表现出较大的好奇心,地理教师应结合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为“人地协调观”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创设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新型地理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陆地与海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对全球海陆变迁进行跨时空演示,让宏观而遥远的事实变得形象直观,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组内合作交流,探索海陆变迁、沧海桑田间变化的原因,探讨当今全球海平面逐年上升和陆地逐年坍塌的原因和结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根据的给出自己的答案,同时对“人地协调观”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分组展示,对于展示不充分的地方及时指正并有针对性的展开讲解,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将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和价值观构建水平[3]。
        (三)加强课外延展,积极开展地理相关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教学质量和实际教学水平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目标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人们当今对于教育的要求和标准,人们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当今教育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的教学质量,单一的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人地协调观”的渗透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地理相关实践活动,加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课外延展,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社会小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确保“人地协调观”的落地生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有效路径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确保教学理念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结合当今地理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优化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科学的达到目前的地理教学标准。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水平,因此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完成自身“人地协调观”的建设,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配合老师更好的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加强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双管齐下,对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好家长,2018(13):141-143.
[2]高春发.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249-250.
[3]程远会,薛红,姚泽阳,胡龙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有效教学策略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5):24-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