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创新策略研究——青岛建筑遗产与文化服务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周志杰 阎娜 宋丽 孙银银 谢慧萍
[导读] 本文通过青岛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进,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对青岛建筑遗产与文化服务结合提出指明发展方向,围绕建筑遗产保护主题营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氛围

        周志杰  阎娜  宋丽  孙银银  谢慧萍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山东青岛266000

        【摘 要】本文通过青岛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进,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对青岛建筑遗产与文化服务结合提出指明发展方向,围绕建筑遗产保护主题营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氛围,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文化服务大众的社会性与共享性。
【关键词】文化遗产 公共文化服务 建筑遗产保护主题
引言
        20世纪中期,文化权利作为人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其核心内容包括参与文化交流、享受科学进步、应用福利的权利等等。2017年,习近平主席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深入实施文化层面的惠民工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该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新高度的重要任务。
        文化遗产记录着历史的、民族的精神与灵魂。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各级政府、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实力不断加大。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写进报告中。
        青岛建置仅百年,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还得益于青岛的文化遗产保护和20世纪50年代初文物普查、民间文学的发掘。近年来,伴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升级改造以及书店、美术馆等民间文化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青岛公共文化空间数量和品质不断提升,硬件设施精致化无形中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本文结合青岛建筑遗产与文化服务问题分析,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文化服务大众的社会性与参与性。
一、青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更以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契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政策引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青岛”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政策。2017年,为提升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成果,经研究制定了《青岛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2017-2020年)》。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设,形成了覆盖城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五分钟文化圈”的服务理念基本形成。一批新的区市文化服务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逐渐重构原有区市级市民文化中心格局,形成本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举措。
2017-2020年青岛文化服务设施数据统计表
类型    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    24小时图书馆    博物馆    国办美术馆    剧场    影 院    书店    文化站    文化活动中心    口袋公园

        (三)适应市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通过开展街头文化艺术汇和“非遗进景区”活动,提升生活空间文化品质,更加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体验。通过自助服务打造夜间服务品牌,更好地发挥了公益文化场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提升公益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创新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把选择权交给群众,让市民直接担任文化服务采购员。将电子媒介引入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线上文化服务渠道。

二、青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构分析
        综上可见,青岛各个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化程度高,规模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较好地发挥了公益文化场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
(一)类型结构:从市区到城镇不同程度的侧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法规制定全面,文化设施构建齐备,重视地域文化加强博物馆建设、影剧院的服务惠民功能、增设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强化“十五分钟文化圈”的服务理念的便民性及生活方式的适应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分布结构:从建筑数量看,全市整体文化教育建筑数量大幅度增加;从等级结构看,侧重城市功能服务发展,城镇偏向社区服务;农村多以文化站的形式开展服务,服务类型比较单一。
(三)文化结构:以海洋文化为主导,发挥地域优势和地区特色,在精神文化服务的同时,侧重地域传统文化的优势突出,既突出文化服务配套,又加强精神文化宣传。从物质文化生活角度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内容较少。
        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于两大方面,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的建筑设施,文化娱乐活动的精神文化服务,总体上,青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多为政府的行为,大多集中在文体活动,虽突出海洋文化、非遗保护的文化类型融入市民和社区生活,但自发的社会组织参与较少,文化服务在城市文化遗产传承、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接城市生活服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一)思想意识领域:从政府的决策导向,已发展成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的自觉意识,民间组织和当地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合作发展领域:社会团体参与组织文化建设活动,将社会团体与职业机构、政府机构的文化宣传的合力发挥到极致。
        (三)教育科研领域:由教会、学校、民间社团组成,各个不同的组织分别侧重具体保护、理论研究、规划评估等工作。
        (四)旅游文化领域: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旅游竞争力,缓解环境压力,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其目标在于增强城市活力的同时增强文化活力。欧洲邻近国家积极进行跨界合作。
        
四、青岛建筑遗产保护与策略
        针对青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保护,特别是在建筑遗产的保护方面,应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出发,将建筑保护方面打破利用更新形式的固有、封闭、平面化得保护形式,应结合城市发展质量、市民生活需求的关系角度,着眼历史建筑传承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色力量。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社会教育
        思想意向是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生存关系,体现的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影响,是教育生态思想的主要源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实施依赖,文化领域法律的出台对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中将国家鼓励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结合,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从多个层面表达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则、功能和目的。对于遗产保护,要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是前提,发展是目的,两者兼顾。保护不是孤立的、物质保护,而应与公共文化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人作为遗产保护的主导者,社会教育可使文化遗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得到保护并发挥其教育文化价值。对遗产价值的解读、传播可分为解读、传播和受众群体三个方面,一项遗产该如何理解,其传播、接受的是哪个角度的遗产价值,三个群体又该如何互动。因此社会教育中遗产保护意识的培育在建筑遗产本身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建筑遗产保护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方式也步入高速发展和模式转变的轨道,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视也提到新的高度。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单纯依靠公共财政支出加以保护的方法,很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对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实需求更是难以实现,势必因保护政策、保护力度、资金供给不到位,使建筑遗产保护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建筑遗产保护为出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供体系完善,一方面重在提升文化保护的政府保障和社会参与机制,充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速运转;另一方面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途径,也需要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媒介转型
        面对数字化、信息化的挑战,如何以美好的城市文化环境为本源,实现文化传承、更好的优化文化遗产资源,是政府、市场、设计师、艺术家以及当地居民和社会团体所共同面临的崭新挑战。教育生态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中体系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运用数字技术为市民提供富有创新、虚实结合的文化供给和体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合理开发利用。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媒介利用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模式实践创新,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采取“科技-文化-艺术”的跨界思考,更加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新时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将生活以艺术表达、科技体验融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新的尝试与贡献。
五、围绕建筑遗产保护主题营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氛围
        (一)明确历史建筑遗产在营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氛围中的价值
        首先,历史建筑遗产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尤其是对建筑空间的使用。很多历史建筑遗产仍然为城市旅游休闲提供物质空间。比如春和楼饭店、基督教堂等仍然是保留原有的功能,其他历史建筑也仍然行使其原有的公共服务功能。还有一些建筑遗产改变功能形成一个新的聚集人流的空间。
        其次,历史建筑遗产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建筑,更是提供了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休闲空间。而且这些传统建筑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并被保护下来,往往都具有独特价值,并在艺术美学方面独树一帜。这些建筑的独特设计,可帮助城市休闲空间尽可能减少单一风格或创意抄袭导致的雷同问题。
        再次,历史建筑遗产有助于建立现代和过去的连接,帮助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休闲空间。这是该地域独有的文化空间,而这种独特的记忆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一个城市休闲空间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休闲空间的特色所在。尤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休闲产品本身差异并不大,能够体现差异的,除了当地特产,就是当地的历史文化了。
        (二)实现历史建筑遗产的现代化更新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一书中指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近些年对传统保护对象的概念认知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别在保护的外延方面,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的扩大,比较突出地表现为要素、类型、空间、时间、性质、形态6个方面的保护发展趋势。
        这些方面的变化,使文物保护从过去比较独立的系统,发展成为开放的系统,变成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在这种状态下,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就形成了天然的、相互规避不了的密切关系,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就应运而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内容也不再仅仅是过去一个具体区域和空间的规划,而成为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规划内容。例如吴良镛教授曾指出,将建筑、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背景之间相互有所联系,按照“融贯的综合研究”理念,将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综合研究,可以在文化保护方面有更多收获。
        (三)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面向大众的文化服务体系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主要包括文化理论、创作、传授、传播、娱乐、传承、文化服务七个方面的表现内容。但如何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构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却是一个难题。因为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内人才专业构成比较单一,造成各专业之间缺乏充分沟通。因此,过去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的工作中,尽管比较注重文物保护,但是保护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单一,静态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把历史建筑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同时,历史建筑保护不仅包括已经列为保护范围的的,还有尚未进行保护且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印记。具体措施有如下两方面。
        首先,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构建公共文化传播体系。这是一种思想文化教育思路,比较适合未接受过历史建筑文化的受众群体,包括幼儿、各年龄段的学生、居民、旅行者,一方面对历史建筑遗产主题及其背后的故事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源泉。已经开展的历史建筑遗产主题,如青岛本土建筑,里院的保护就是青岛住宅特色的文化,是青岛老城区居住文化的缩影。青岛爱国教育基地,青岛党史纪念馆,是全市党员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对宣传青岛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除此之外,对于青岛文化和历史存留记忆的建筑,还没被引起关注的建筑也应加大宣传和保护,例如青岛东莱银行等许多历史建筑,虽然也在加以保护利用,但大家对他了解甚少。老舍公园,虽由老舍先生在青岛从教居住有关联,但对其德战时期称为“梯利华兹街心花园”的文化发展缺少了解。从整个青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未来需要在历史建筑遗产基础上,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有意识地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从而形成城市特色文化传播载体。
        其次,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娱乐体系。历史建筑遗产主题的构建应该从服务于当地居民做起,因历史建筑大多存留在老城区,公共文化服务配套相对老化,不能适应当下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居民大多老龄化,房屋多为租住使用。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娱乐体系,就是要充分利用历史建筑遗产讲好青岛故事,做好生活配套服务,让居民产生心理依恋,愿意留下来。例如,青岛老城区历史建筑非常集中,但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趋老化,缺少公共活动场所,例如健身场地、健身设施、现代化公园、球场等等诸多方面。作者认为可以以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构建活动创所,配套服务设施,在宣传的同时增加使用功能及休闲场所。
        (四)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整合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在历史建筑遗产基础上,重新整合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提升城市休闲空间的活力,增加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特色,从历史建筑保护入手,延续城市记忆,是提升城市特色的重要举措。但是,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除了前期的设计外,还需要结合大众的生活需求不断改进提升。
        1.突显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文化底蕴
        每个历史建筑经历长期的历史积淀都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而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可以将文化元素呈现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所以,首先要梳理并突显历史建筑遗产本身自带的文化基因,发挥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建筑和文化一致性原则,进行创意改造,定位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功能,设计文化内容,打造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时尚气息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2.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设计城市公共景观设施
        景观包括很多内容,可以是嵌入到城市休闲空间的固定景观,也可以是可移动的景观。关键是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为身处其间的游客或居民营造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从而获得独特体验,实现了传承历史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的目标。
        例如,在配有公交站的区域,乘客等候的环境提升候车厅的环境价值,改进候车厅的造型,配合周边建筑遗传的宣传和青岛的文化遗产咨询,为市民、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餐饮服务提供服务指南,可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附加功能,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3.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设计城市休闲活动空间
        在历史建筑遗产的主题背景下,细分历史建筑的文化定位构建适应城市需求的特色文化主题空间,并利用公共景观宣传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加功能的复合化,例如儿童游乐、散步健身、交流娱乐等使城市休闲空间保持活力,提高利用效能。城市休闲空间可以结合生活需求增设图书、文创、演艺等商业活动,鼓励社会参与,方便生活、拓宽就业模式。事实上,这种建筑遗产文化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向心力,可以将历史记忆、生活娱乐融入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配套功能同步的商家、参与者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参与者。
结论
        总体而言,青岛的历史建筑规模、特征各异,有些已成功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些还在持续更新改造中。这些历史建筑增添了青岛的文化底蕴,但在城市与社会发展中存在自身局限性,如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缺少联系。在保护开发发展中,出现了休闲空间功能、风格定位趋同、历史建筑私有空间和休闲公共空间隔绝的问题,所以,作者提出,要围绕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氛围,包括明确历史建筑的价值、对其进行现代化更新,并以此为主题,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娱乐服务、整合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历史建筑遗产的文化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将不断健全。

2019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文化遗产保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